大家都在谈论的新制造到底是什么?

    发表时间: 2024-06-01 来源:化妆品礼盒

产品说明

  我认为海底捞是一个制造业。只是端到桌子上这一刻,它是服务业,它背后的所有的买菜、切菜、剁菜、做成一包一包的过程,那就是个制造业。

  我认为我们是制造业。我们是制造数据、处理数据,用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去支持别人发展。所以未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可相分。

  马云这段话,引出两个命题:一,互联网巨头开始往制造上靠,不管他靠得有多勉强;二,虚无缥缈的数据竟然可以是制造业的一部分。

  不可思议。锌财经也始终在关注中国制造业。前段时间,锌财经干了一件事:以“新制造”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线下沙龙、私董会、主题月。我们参与了所有嘉宾对话,里面有关新制造的讨论的智慧,我们大家都认为,有必要有个总结,于是有了这个后记。

  可以看到,制造业终于赢得了主流创业人群的关注。而这并不是特别容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制造业一直是被主流人群所看不起的行业。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干制造的,叫做生意;搞互联网的,才叫创业。但现在,人们发现,制造业是我们一切物质生活的源头。我们当下生活所触碰的一切,都发源于制造。问题就在于,我们所说的制造好像和传统制造业有所割裂,因为人类发明了新词汇:新制造。

  100年前,爱因斯坦说了一句:提出问题往往比处理问题重要。套用他这句名言:在新制造的领域,问题比答案重要。

  共创供应链科技董事长林恒毅直到上台分享前,还在修改PPT,甚至把前一天写到半夜的内容推翻掉重写。他私下对助理说,“我已经大概有两三年没有讲这个主题了,我真不知道这领域能讲些什么。”

  他说,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被视为会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变革。

  在应用领域,新制造主张在多个环节都能够直接进行智能化升级,比如,工业机器人能被应用于制造业生产环节,辅助完成复杂工作。

  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了“五新”的概念,其中重点是“新零售”。

  大会第二天,林恒毅发现成千上万的公司都在往自己头上戴帽子,对“新零售”有了各自的表述与理解。但新零售发展到今天,获得普遍认可的定义与概念,也只有少之又少的几种。

  两年后,马云说“新零售”之后是“新制造”。林恒毅认为,也许整个阿里也花了两年时间去思考,到底什么是“五新”,什么是“新制造”。

  有关 “新制造”,每个国家每个时段的叫法不一样,到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概念如何定义,又如何理解它们彼此的关系?这些概念又能产生多少价值?

  新制造的生产资料是数据。和传统制造业相比,新制造主要新在“智能化”相关的技术上,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

  虽然制造企业通过前20年的发展,都拥有了许多用来生产制造的系统,但问题就在于,这些系统都是孤立的,数据无法打通,无法让数据产生价值。

  如果制造企业相信数据的力量,他们要让销售、生产、供应链等多环节,实现数据标准统一的数字化。

  曾有媒体夸张的形容,“阿里云给中国制造业做的ET工业大脑,正在点燃1%的星火,照亮中国智造的未来。”

  但阿里云制造以及地产行业总经理胡鑫都说,阿里云也没办法做所有的事情。“我相信这个事情,不是我一家能干好的,这个业态太多了。”

  雪浪数制CEO王峰也说,怎么把原来的机理、医理和工艺原理的这部分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和人工智能那些技术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主流产业人群,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这样一个世界很大,不止有主流产业人群。

  对于诸多传统制造业的人来说,他们很重,而且重惯了。“新制造”的急剧变化,正使这一个群体产生困惑。

  还是举阿里的例子,当阿里云胡鑫拿着“ET工业大脑”与制造企业客户沟通时,就没有产生任何水花。

  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种容易被接受的事。新制造避不开阿里云在做的“中台”,它一方面能够实现自身工厂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一方面也可以逐渐汇聚整个行业的设备数据,搭建行业大数据平台。

  传统制造企业的这群人,与互联网那头的太不一样。互联网创业只要有风投进来,总会愿意去做,短期内不要利润也行。但制造业企业关注投入产出比,关注他们是不是能够生存下去。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如同也没有人能说出“新制造”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能确定,这背后正是推动新制造的难点。

  互联网是新制造绕不开的关键词。而说到互联网,先说一个被说烂了的事: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之约。

  他们的赌注在最近有了结果,根据财报,格力总业绩稍胜一筹,但真正的赢家并非格力,而是中国制造业。

  这5年,格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而小米也推动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在助力“中国制造”升级上做出了贡献。

  这几个月,锌财经聊了诸多嘉宾,针对这二者的关系,你不会听到明显的称赞或是某种贬低,没有某种具体的画像,却可以感觉到中国制造业的形象逐渐清晰,直至有了颜色。

  也有人说,他们之间有极大差异,融合难度太大,市场上的技术服务商没办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制造业也不追求互联网思维下的快速迭代,而是讲究传统工业理念中的“稳准狠”。

  想要让制造业飞起来,先得让供应链如一泉活水流动起来。供应链追求流动性,其中一种是物理的流动,比如原料、产品。还有一种,是信息的流动性。

  尤其是需求侧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使得供应链前端变得极其复杂。但需求端另一面,供给侧的反应速度不够快。

  林恒毅讲了一个笑话:“我经常跟朋友分享,如果想知道某个团队的系统能不能发挥作用,你只用问一件事,你们公司用了几张excel。”

  笑点在于,当供给侧遇到成倍增长的订单,并不知道怎么应对,Excel表格越做越多。

  更多时候,他们用更高的库存来备战。需要承担的风险是,卖不好怎么办?一旦卖不好,接下来的时间,供给侧的企业和工厂只能做一件事,清货。

  从鸡毛换糖到机器换人,从生产打火机、纽扣、服装到制造航天航空装备、高铁、新能源汽车,从卖货郎挑着货担走四方,以商业带动工业,到现在消费升级倒逼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一路狂奔,不断成长,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型升级。

  在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后,中国制造业又迎来了关键的时刻,也开始和世界同步思考,如何用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中落于不败之地。

  但2018年,富士康的处境一直不算太好,被媒体写作“跳着舞的大象”,郭台铭将新制造转型,视为褪去传统制造印象的关键。但目前来说,富士康的转型依然饱受质疑。

  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更是这样,不仅是“大数据”的问题,也不是足够的技术储备问题,连基本的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难题。

  “有些工厂连数据接口是什么都不知道。”衣邦人CEO方琴发现,工厂信息化知识和人才极度匮乏,工厂数字化与智能化是个复杂的事,但设备联网是最基础的一步,部分工厂连完成这一步都很难。

  方琴说,“工厂主第一步是要有意识观念上的转变,其次要有大的真金白银投入,还要寻找新的客户,这是需要很大决心的。”

  目前,只有每个行业的龙头才有机会提供完整的生产数据,并直接与类似阿里云这样的大平台达成合作。

  对于小企业,阿里云有另一种合作方式:由当地政府与阿里云共建平台,邀请当地小企业集体上云。

  除此之外,C2M模式则通过个性化定制,实现了按需生产,解决了工厂库存积压等问题。仓储机器人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智能化改造的折中方式,省去了工厂改造的巨大成本。

  面临资本寒冬,企业则需回归本质,不依赖资本,更需要打造出竞争壁垒;创新企业不能停留在虚拟世界,需要做出点实在事。

  我们隐约感受到,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从大到强的转型。以互联网思维武装,用智能科技加码,新制造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