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封建时代两类纸质媒介:官方报纸与民间小报
自发明以来慢慢的变成了深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大到国内外政治新闻、明星花边、科技进展,小到就业信息、房屋出租、产品广告都通过报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可是报纸并不像它新闻行业的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发源于西方,而是
咱们常说的报纸通常是定期发行的纸质媒介。人们通过该媒介了解到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而中国古代由于辽阔的疆域、落后的通讯手段、繁琐的政务急需一个途径来沟通朝廷中央与地方官员,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情况,能够立即处理各种忽然出现的事件。于是,聪明的古人发明了最早的报纸——邸报。邸报类似于今天的官方报纸。
中国发现的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官方报纸是唐朝时的邸报——敦煌进奏院状,当时还没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宋代,邸报制度逐渐成型,出现了固定时间、固定格式,也出现了朝廷官方关于邸报的保密要求。元、明、清沿用了前代的邸报制度,并加强了对报纸内容的审查与限制。
中国古代不仅仅有官方报纸的发行,还出现了民间小报。民间报纸出现在市民生活丰富的宋朝时期。由于宋朝政府对民众的管控相对宽松,加上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慢慢的出现了大量的市民阶层,他们的生活娱乐也是精彩纷呈。部分个人就趁着机会开始学着朝廷发布报纸,创办了民间小报。宋代印刷术的发明也对他们的小报发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到了南宋时期,小报的发行蒸蒸日上,出现了高潮。小报的消息来源是古代的狗仔队,他们是担任朝廷信息通报机关的官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许许多多内幕消息,自然能够以劲爆的内容吸引足够的读者。到了明清时期,政府默许了民间的小报,甚至允许小报公开设立报馆,定期发行,有自己的订阅用户。
邸报作为古代的官方报纸往往是政府单位发布在官员中流传,后来才被公开给民间。
当时能阅读的人群普遍是远离中央的驻外官员,他们通过在京城设置的邸报机构,也就是今天的某地驻京办事处,养活着一大批负责收集朝廷的各种信息的人员。朝廷发布的官员的任免信息、皇帝的最新旨意、朝堂上的奏折内容都被邸报机构的人员传递给外地的官员。到了后来,邸报才呈现出了公开的特点,直接贴在了宫门外,供给人们了解朝堂的新闻。
唐代时期就有各地在京城专门设置的进奏院,里边有专门写作邸报的进奏官。宋代更是设置了管理进奏院的上进奏院。官方甚至规定了邸报的发行时间间隔,或是五天、或是十天,或是一月。
而民间小报的发行主体则多是个人。他们也许是朝廷的进奏官,也许是京城书店的老板,也许是主张对金作战的主战派官员。无论是什么职业,在发行小报时都是以个人身份,而非官方身份。发布的内容往往是朝廷在明面上不想曝光的内部消息。
邸报作为官方的报纸,自然是得到了朝廷官方的支持。一方面邸报可以沟通各地方与中央,方便进行统治。另一方面,邸报能成为朝廷对民众开展宣传的窗口,使得民众了解到皇帝的旨意、朝廷的财政决策、父母官的变化。
小报则是自诞生以来都被朝廷压制,被朝廷以非法出版为名定义为非官方报纸。小报诞生的时期已经是宋代了,这时候官方报纸都出现了今天的出版物审查制度。在官方的邸报发行之前都要被官方检查,严防机密泄露,禁绝不利于朝廷的消息发行。如当时的史书记载能进入邸报的内容是“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而不能公之于众的文字是“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 。
而小报报道的内容通常都是被禁止出版的朝堂秘闻、官员奏疏,更不可思议的是北方金国占领区的义军战报、主战派的战斗檄文。这与朝廷的审查制度相悖,且小报不会上报给负责部门审查。
这样一来,不利于统治的消息被小报发布到民间,进入到市井之间,小报自然成为了朝廷厌恶、憎恨、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于是,朝廷给小报加上了危言耸听、妖言惑众、诋毁朝廷的罪名,然后加以查禁,严格打击,毫不手软。
官方报纸始终在报纸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民间小报则是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时刻要提防被查封,影响力自然大打折扣。
官方报纸拥有着朝廷的巨量资源,可以从月刊、旬刊到日刊。邸报的内容大多关乎到国计民生,记录着皇帝的指示、官员的上报,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巨大的决定性作用,受到邸报影响的人群数目庞大。即使把放在现在看,它也能还原古代的部分历史,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文献,具备现实的意义。并且,官方报纸可信度往往会比较高,相对于民间小报在历史研究中自然是更加重要。
小报虽然影响力不如官方的邸报,但是它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意义。它打破了官方对报纸的垄断,使得人们有了第二个途径了解时政,披露了部分朝廷不愿意发布的信息。并且由于发行对象主要是民众,它增加了了解时政的人群数量,给了普通人以关心国家的机会。
中国古代官报、小报的诞生都不是偶然,有着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尽管在发行主体、发行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进而导致了官方对它们不一样的态度,但是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影响力与意义,一起构成了古代的新闻出版物,给我们留下了了解古代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