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的创与赢》连载(五)

发表时间: 2024-03-08 来源:BOB体育手机APP下载

  四十多年前的袁家村,还处在人民公社时期。“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干活选不出头。”全村37户人,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其中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坑窑里。名副其实一个“懒汉村”。除了“三八六零”的妇女和老人,村里的大多数男人都当过袁家村的带头人,赶鸭子上架,走马灯似的轮流坐庄,让人浮于事,民心不得,管理混乱。

  郭裕禄在咸阳做了几年合同工,有了城里人的见识,还有村上娃的踏实,一眼就被公社干部瞧上,这位伯乐不仅慧眼识人,而且还非常执着,他苦口婆心地挽留郭裕禄,鼓励和支持他竞选生产队队长。郭裕禄本着试试看的心,没想到竟然意外获选了。虽然几年没回乡,但对村里的大小情况郭裕禄并不陌生,他了解这一个位置不好干。35位前任的失败例子就在眼前,村民非议,本家嘲讽, “走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属猴的”,就连郭裕禄的父亲也不看好这位袁家村的第36任队长。

  “两年后,我要给全村每人缝一床新被子,让袁家村的光棍汉都能娶上新媳妇。”新官上任的郭裕禄不仅给乡亲们做了承诺,更是动真格地干事儿。为了给队里追欠款和粮食,他带人四处追讨,甚至把刀开到前任队长身上,为此得罪了这位叔伯家的哥哥。这位六亲不认、比包公还铁面无私的队长,整饬了涣散的人心,树立了村干部的威信,带领大家打井修渠、改土造田,把农田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劳动换来丰收,郭裕禄用翻番的亩产兑现了冬日里的那个承诺。

  农业兴旺了,郭裕禄提出了“站在袁家想市场,站在村口看世界”的口号。袁家村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筑建材业成了袁家村的突破 口,村里先后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水泥厂、硅铁厂、海绵厂、金属结构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近20家乡镇企业。发展的道路要靠自我探索。1984年,修建了全陕西的第一个新农村;1988年,袁家村生产队成立农工商总公司;1993年,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挂牌成立,又改为礼泉县袁家集团公 司,下辖12个子公司,集农工商贸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市场经营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郭裕禄不仅让村民盖上了新被子,更住上了小洋楼,睡上了席梦思,看上了大彩电,用上了大冰箱。

  “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上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第一步要改变自身的生 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 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平凡的世界》里的这段话, 是对每位在出生之地、改变那命运的奋斗者们的赞美。郭裕禄是他们中的一 员,这位带着热情和执拗的关中汉子,把一个破败的小村落变成了“黄土高原 上的一颗明珠”。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接见过这位农民企业家,他为袁 家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不要追随前人足迹,自己开路并留下足迹”的创新精神。

  2007年,袁家村响应国家号召,关闭了最后一批建筑建材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新任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带领村领导班子到丽江、成都等地学习考察, 最终决定结合自己优势,以关中民俗为核心,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多年前,父亲郭裕禄面临的情况一样,有人反对,有人担忧,有人观望。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事实上,小郭书记接过了父亲手中带领村民致富的大旗,并取得了新时代下的辉煌成就。

  陕西小吃闻名全国。袁家村的小吃街倾注了郭占武的心血,商户吕伟原来是个 在县城摆夜市的下岗工人,郭书记了解了他家的困难,不仅免费提供商铺,就 连确定经营“粉汤羊血”,店面的设计,甚至熬汤灶房的加盖,都是郭书记一一亲自操刀。村委会倾力指导,吕家勤劳能干,才有了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明星产品“粉汤羊血”。

  郭占武要求如果街上有一百个商户就要有一百种小吃,除了粉汤羊血、豆腐脑、煎饼、锅盔等由村民各自认领外,村里还要寻找传统食品和民间小吃的制作高手,向手艺好的人学习。如果好几家商户同时选同一种小吃,就由大家共同选择味道最好的一家。一店一品,这样不仅丰富了街区食品种类,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隐患和伤害。

  从最初的康庄老街、小吃街到街、祠堂街、书院街,袁家村的关中民俗体验享誉全国。生意慢慢的变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守着家门口,挣得比在外面还多。子女能守着老人尽孝,孩子能见到父母,快乐成长。

  村里投入大量资金做好公共配套设施。小吃和农副食作坊以及游客产生的大量污水、垃圾需要妥善排放。村委会投资在镇上新建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专门解决袁家村的排污和垃圾处理问题,同时对地下管网做全面改造, 污水可通过市政管网从村里直接排到污水处理厂,改造后的电网,确保了运营用电的正常和安全。

  村民自律极大降低了经营成本,除了公共卫生间需要保洁员专人打扫,所有垃圾都是各家店主自己打扫,垃圾雇人统一回收。大家的事,大家做。所有商户自觉自愿地把维护环境卫生当作责任。商户形成新村民与原来的老村民共同运营,自我管理。别人的合作社我可以入股,我的合作社别人也能加入,这边营业额高了你来分钱,你的合作社盈利,有我一份。利益共同体与情感同共体相融合,成为乡村的“命运共同体”。

  村里打破了原先混沌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党组织的领导、引导和监督职能。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每周组织党员群众召开一次代表会议,讨论村里的各项事宜并给出结论,党员干部既要有“有亏先吃、有困难先上、有风险先试”的率先精神,也要把卫生、宣传、服务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落实做好。周例会是一条铁律,率先是一种传统,定责是一项制度,郭占武带领党员坚守“三个一”,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除此之外,村民自治组织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人员理顺之后,财务账目各自独立,村民自治组织名下登记的只有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只能登记在集体经济组织名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股份制合作,通过市场检验,通过经营获利。为了确认和保证资产分离,袁家村的行政和经济账务实行单独设立并单独核算。

  管理职能的分离促进了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用郭占武书记的话说:“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我们三委虽然分离,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分离。”

  架构上的管理是脉络的梳理,思想上的管理是精神的树立。所以在“三权分离”的同时,还要坚持“三治合一”。

  随着时代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给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袁家村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

  以村民的“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监督”的自治为基础,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方式推动;以遵循“依法经营,民村合法守规”的法治为保障;以倡导诚信文化、乡贤文化、乡风文明的德治为引导。

  “三治并举、三治合一”,关键是解决人的思想,袁家村的村民都有三堂“必修课”。

  第一堂是每周一学习会上的感恩课。党员给群众传达时政精神,解读政策理论,经营者给大家讲自己的创业故 事,村民们一起回忆袁家村的发展历史,会议充满正能量,大家在感恩中不忘曾经的艰苦,牢记初心。

  第二堂是祠堂里的宗族教育课。课堂教育来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袁家村村民出资修建祠堂,村民委员会和村 民在此一同祭祖,村委干部学习村规,普通村民学习“民约”。建立乡村的公序良俗。

  第三堂是农民学校的培训课。每周确保开设培训两次,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梳理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大家从示范栏里了解“新乡贤带头人”, 了解身边的好人好事,向优秀的村干部学习。远离负能量,多学榜样人。

  从分离到合一,袁家村摸索出了一套健全的乡村管理模式。以制度厘清责权利,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实现乡村的富足和文明。

  在郭裕禄、郭占武两代人的带领下, 袁家村的两次选择实现了两次飞跃。高尔基曾说:“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 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不同的东西汇集在他的周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袁家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信念和决断。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中国现象级的纪录片,在片中,食物既是载体,也是线索,它串起故乡、童年、老家、祖辈,这些很 难再重现却也很难被替代的记忆,满足了我们对“恒久不变”的追寻。从情感诉求而言,《舌尖上的中国》牵动的不单单是人们对 “吃”的热爱,更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奔波和急变的日常中珍存的一点“乡愁”。

  土灶里红黄的火苗舔着黝黑的锅底,猫狗卧在灶边,吵吵嚷嚷的老街,木桌椅、粗瓷碗,面条是现擀的乡愁,下锅是宽汤的乡愁,妈妈灶上的一碗面就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袁家村的味道,是寻觅已久、失而复得的味道,在繁华千般如锦缎的味觉世界里,只有最单纯的粗布和纯棉,才是味道的终极归属——家。

  袁家村成名之初,承认它火爆程度与质疑它持久程度的两种声音亢然并存,商战封神到底是流星划过还是松柏常青,大家拭目以待。10年间,众多复制者前赴后继而后功败垂成,被复制者——袁家村却在自我更新中到达更高维的战略空间。

  体验产生的品牌效应不可以小看,随着袁家村小吃店铺一起出名的,是这里的农副产品。有品质的原材料,是信誉的保证,也是新的市场需要。为实现真正意义上全村人的共同富裕,郭占武书记带领大家开始成立合作社,袁家村走上了股份制道路,懵懂的经营户们起初并不知道,随着农副产品的产业化,袁家村迎来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村上有个商户原来养了3头牛,卖不出去,也不知道该干什么。郭占武书记量体裁衣,让他开了一个酸奶店,谁知道这位以前连做酸奶都没见过的店主,把生意做得火爆,成了网红店,2010年就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郭书记再次指导这个酸奶作坊和专业的乳品厂合作,最终实现流水线作业,确保酸奶的产量和品质。酸奶作坊改成合作社,成立股份公司,经营户自己留些股份,剩下的大部分分给群众。

  对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股份公司绝对是个新事物,不仅村民们不敢投钱,就连经营户自己也没信心,既怕做不好亏了同村的钱,也怕自己原先靠酸奶挣的辛苦钱在口袋里待不住。郭书记带领村干部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一遍一遍分析利弊,鼓励大家放胆投资。村民们被村干部的诚意弄得不好意思,拿出一两万元象征性地入了股。没想到酸奶合作社生意比以前更好,纯利润高达1000万 元,当初勉强投资的股东,都分到了几乎与本金相同的分红,投资回报率100%。合作社真能干成!除了自家经营,还可以靠入股挣钱!村民对股份公司信心大增,第二年公司增资扩股,大家开始争相认购。

  股份制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开始顺利推行了起来,酸奶、醪糟、豆腐、 辣子、醋、粉条、菜籽油等作坊都纷纷纳入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由经营户和村民按认缴股本出资,经营户有专业技能,一般占股20%~30%,经营自己的农副产品,负责合作社的运营,带领股东们共同致富。

  袁家村的合作社入股全凭自愿,全民参与,风险共担,收益也共享。同时,各个项目互相参股,形成利益相互融合、村民你我相融的共同体。股份制不仅极 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店里的生意更加兴旺。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两极分化,解决了村民之间、商户之间、投资人与村集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关键冲突的化解,使袁家村没有步入利益纷争的漩涡,从而得到长远的发展。

  “袁家村不是众筹。我们的目的是解决分配,我们的合作社模式没有风险。对于入股者我们有门槛,只能是当地村民、商户和周边村民。”“零风险+高门 槛”的股份合作制被袁家村的村干部一语道破。村里人以前有积蓄就在西安买房,现在卖了房子回村里投资,这样优厚的入股权,谁也不可能轻易放弃。

  有些商户是袁家村的“第二代原住民”,袁家村成立合作社,吸收大家入股, 他们用合作社统一配发的采购卡领取所有原料,所有收入按照入股比例分配,生意越来越正规,收入也慢慢变得可观。

  袁家村的大小事务由村委会牵头,村干部领着大家操办。每家店面销售的品类不同,所得利润也不同。生意好的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生意差的只有几万块钱。为减少村里的贫富差距,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先入、多入社,富裕户后入、少入社”,让不富裕的农户优先享受股份红利。

  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限制股是袁家村股权的主要方式。基本股只属于村集体经济成员,袁家村把集体经济改造成股份制,38%留给集体,62%分到各户。每股20万元,由农民自选,没钱的农户可以用土地入股,每亩土地作价4万元,入股后村民每年都能够分到红利。交叉股,顾名思义由各方交 叉持股,农户、店铺、合作社、旅游公司,都可以 自行选择想要入股的一方,也可以互相选择。调节股的原则是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全民自愿入股, 钱少的先入,并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红,钱多的后入并有限额,股份超过限额,分红会按比例减少。限 制股主要解决盈利不均的问题,经营利润高的商户 成立合作社,将一部分股份分给利润低的经营户, 通过股份分红弥补收入差距,目的是实现全村共同富裕。

  有些小吃的利润很有限,但又属于街上必不可少的种类,比如广受好评的蒸馍店。一家蒸馍店需要两个人经营,按照每人每月5 000元收入估算,合作社予以补贴,确保蒸馍店一年有10万元的最低收 入。除了合作社的补贴,利润有限的小吃店还能够最终靠入股其他合作社的方式获得分红。股份制对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起到了调节作用,使利益更均衡,分化更小。

  村干部方向带头,专业人执行带头,全体参与,利益共享。股份制合作社提供了全民创业的平台,成 功的产业被顺利孵化成公司,走上市场运作的正轨。袁家村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股份合作的纽带把所有的经营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人、财、权、责的利益共同体。

  袁家村从小吃店开始,产业链布局有条不紊,停车场、观光小火车、客运公司等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配 套,菜籽、玉米、大豆、红薯、小麦、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原料的自我给养。

  把农家的事情做成农村的事业,逐步把零散的小产品做成规模的全产业,袁家村开创了“低开高走”的乡村旅游模式。全村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前店后坊的 经营越来越火,促成前店后厂的设立,农副产品的加工升级推动了第二产业, 为了确认和保证原料品质,农产品种植基地迅速建成,订单农业又推动了第一产业规 模的壮大。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袁家村采取“本末倒置”的方法,实现了产 业的多维融合,渐次递进、相互补充,闭环式产业链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成为兼顾绿色内外循环的生态圈。

  从田间到舌尖,就是三产融合的具象表达。以终端花钱的那群人的需求为目的,初级产品的种植生产,高级产品的加工配送,终极产品的销售转化,谁能把各环节无缝衔接,并把握每一环节上的利益,谁就能获得全链条的价值。想要把综合效益一网打尽,起点是与消费者需求的对位与契合。

  2017年,袁家村的业态开始升级蜕变。住宿和零售的比例带来更多的客群和更持久的消费。

  以游客需求为渠,以商业配套为水,水沿渠流,因需而设,是袁家村遴选业态的天然原则。第一步开放了汇聚陕西各色小吃的小吃街,引来大量游客;第二步建设客栈街,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左右客酒店、生活客栈、沐舍、向往民宿等相继开业。同时酒吧街营业,咖啡酒吧满足夜间休闲娱乐,也完成了全天时段的消费配套。夏日晚10点酒吧街接档小吃街,游娱时间直到凌晨,除了合家欢,更适合年轻人组团度假。

  排布新的业态,不仅仅满足客群的需要,更是为吸引新的经营主体,新的思想理念。袁家村广开创业大门,不收费用,另有补贴。袁家村的诚意,引来艺术画廊,艺术家驻扎于此,带来民俗之外的多元艺术气氛;引来西安知名酒店 左右客落位,特色土炕大俗大雅,成为精品民宿的不二代表;咖啡酒吧和创意工坊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是创新的爆发引擎。大学生创客来了,青年创业者来了,文化机构来了,设计师、策划人来了,3000名“新袁家村人”把新鲜的血液融入这里,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新的头脑容量、新的智慧数值,组成了更新版的袁家村,树立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范本。

  从纯粹的关中民俗小吃开始,逐渐吸引顾客,满足顾客,袁家村从民俗美食到多元配套,想吃,从2元的炸麻花,到160元的铁锅炖,足以饱口福;想住,百元的民宿客栈,千元的精品主题酒店,足以入梦乡;想休闲,可以一边喝着煮沸的茯茶和村民谝闲传,也可以在调性咖啡馆里来杯现磨的手冲,了解下虹吸是否更具香气,足以漫时光。以大俗起势,以大俗大雅融合,鲜活热闹、不断 更新,最传统和最时尚,最文艺和最接地气,文艺的文艺,随俗的随俗,当原 生村落发展为成熟的文旅综合体,小吃的比例下降,总额上升,商业的自我调整将营收总额提高到新的阶段,袁家村完成了新一轮的自我蜕变。

  袁家村以小吃爆品织出农副产品的经线,以小吃店面织出全息业态的纬线,以 股份合作社延伸农副产品的经线,以客群需求拓展全息业态的纬线,一为内在的良性运转,一为外在的有效衔接。经纬有序,产业化和商业化纵横交汇。

  原生态的乡村经营,像庄稼一样扎根乡情土壤,时刻保有本色,充分彰显自我,原汁原味的民生、民物、民俗凝聚成袁家村的核心IP。行业监督管理负责 “修剪枝蔓、补种种苗”,村委会通过政策和方向,优化运营的大环境。在收获累累的经济果实之后,发展成为葳蕤茂盛的产业化森林,在高维空间里,袁家村从生长变成了覆盖。

  平台搭建完成,确立商业模式,使袁家村的高维战略由点及面。“平台效力” 如今是当下最有能量的商业动力。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出行平台 “滴滴出行”注册用户超过5.5亿,每年运送次数高达110亿,每天车辆定位数据超过150亿,路径规划次数超过400亿次,不仅完成了司机与乘客的O2O闭环,还实现路况、交通、叫车信息、司机驾驶行为等数据的 多维度采集。“吃喝玩乐全都有”的美团凭借平台优势, 2018年收入已突破381亿元,为广大购买的人找到最适宜的商家,为商家提供最大收益的销售和推广平台,美团旗下没有一家餐饮店,没有一个厨师,却成 为“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服务供应商”。2018年,合并大众点评的美团点评登陆港交所,市值超越京东,高达510亿美元。古老的市集是平台的雏形,它给交换提供 了空间和便捷,带来大量的信息并逐渐使之匹配,社会分工细化,产业发展成熟, 平台由现实分化为线上与线下,综合性和专业性兼有,在中国地大物博的现实境遇下,互联网时代下的平台迎来商机的大勃发。搭建优质平台要创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打通。打通供需双方的壁垒, 明确利益的分配模式。一手是用户,一手是商家。提供怎样的产品服务?定位怎样的人群需求并实现引流?供需双方用怎样 的方式连接?用怎样的方式纽带化?这是平台建造的核心问题。

  不同于资本化运作的“滴滴”“美团”, 袁家村的平台相对要简单得多——全民皆商,村委会发起,村干部组织,每个村民都是供应商,每位消费的人都是袁家村的平台用户。除了打通,还要实现共享。平台的商业经济价值在于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但袁家村还赋予了平台情感价值,共享乡食与田园,共享安闲与平淡,乡村生活与乡村产品的融合带来的共情效应。结果是村民们热爱并忠于这样的平台,用户信任并钟情这样的平台,通过袁家村, 消费者得到久违的感受。快,是所有平台必须给予的便捷感,而只有袁家村,便捷之外,还能给予大家缓慢的安定感。

  从浑然天成的关中民俗村落体验到逐渐模式化的乡村休闲度假, 最终形成农副产品产业的生态链条,袁家村给村民提供就业平台,外出打工的村民早已回乡创业,完成了在家致富的心愿,周边的乡亲也都投奔到这儿来,邻乡邻村就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 对于饱受离乡背井之苦的农民工来说,简直是天下头等幸福的事。为别人提供安逸生活的人们,也在安逸地生活着,这是袁家村最直接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