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网事”和乌镇往事:一个乌镇传统竹编世家的“新生”之路

发表时间: 2024-10-20 来源:BOB体育手机APP下载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为之瞩目的“中国奇迹”。40年的岁月见证的不仅是时代改革的变迁,也讲述了成千上万个中国小城镇的美丽蝶变的故事。

  浙江乌镇就是这些蝶变样本之一。在今年的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成功召开,让世界再次进入了“乌镇时间”。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5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已经大不相同,世界“网事”正逐步描绘乌镇往事。互联网因子与千年古镇碰撞出奇妙火花,流转千回的江南水乡和穿过拱桥的摇橹船一样,正上演着一幕幕的“触网故事”。

  40年风云激荡,40年潮起潮涌,40年岁月峥嵘。正值改革开放40年,那群生活在千年古镇的乌镇人又有咋样的传奇故事?在快速地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生活在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地上的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央广网嘉兴11月29日消息(记者 谢梦洁 陈瑜艳)“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远长久......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隔断我的乡思。”这是文学家茅盾在他的文集《可爱的家乡》中写到的来自“乌镇的问候”。实际上,乌镇的气质不仅仅拘泥于文字上,还体现在诸多非遗传承上,乌镇竹编就是这里面一例。

  乌镇竹编历史悠远长久,历经百年沉淀。如今,乌镇西栅的一面竹匾是当地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游人心中标志性的景点。这面直径五米的巨幅竹匾上编着“乌镇”二字,尽显古镇水韵,竹匾制作者是乌镇传统手工艺人钱鑫明。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访乌镇,一探钱鑫明及其传人钱利淮的竹编世界。

  位于乌镇南栅外的陈庄村,曾是颇有名气的的竹编之乡。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乌镇人,钱鑫明祖上世世代代都在从事这门传统手艺活,钱鑫明也不例外。从15岁开始,钱鑫明就开始跟父亲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并将它作为谋生工具。

  1985年,钱鑫明成为乌镇北庄村竹编厂关门前的最后一任厂长。随时代的变迁,竹编手艺几乎被淘汰了,竹编厂的倒闭让钱明鑫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这门传统手艺活继续存活下来的问题。乌镇旅游景区的开发让钱鑫明看到了一线生机:传统竹编能不能跟古镇开发配合起来?

  经过一番思索,钱鑫明设计了一个小竹匾,用不一样的颜色的竹篾在竹匾上编出了“中国乌镇·2007”的字样。钱鑫明将这枚竹匾拿到了负责乌镇西栅景区的开发者那得到了一致认可。“那时候西栅刚开发,我进来开竹器店的时候,整条街上只有四家店”,钱鑫明回忆说,“当时我把这个直径两米五的小竹匾挂在店里,客人们都很喜欢。”

  眼看这面小竹匾如此受人欢迎,钱鑫明的大儿子便提议再做一枚巨型竹匾。“制作巨型竹匾是不容易的事。总共需要32根毛竹,耗时60天,每天制作10小时”,钱鑫明和记者说,“虽然花这么多时间和成本,但是我心里还是感到很高兴,因为做这个巨型竹匾的时候,我会想起很重要的意义:乌镇曾经是知名的竹编集散中心,而竹编还代表了乌镇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

  经过艰辛的制作,钱鑫明把这面巨型竹匾放置在竹器店外面的白墙上,取得了热烈反响。“我把竹匾放上去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外国游客团队听到了消息赶来竹匾下面合影,那个团队差不多有40几个人。现在基本来乌镇的游客都会来这面竹匾下拍照留念,晚上也是处于排队等拍照的状态”,钱鑫明说。

  对于近年来乌镇由于互联网大会召开发生的种种改变,钱鑫明坦言乌镇的巨变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乌镇现在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随着网络大会的互联网大会客流量增加,西栅的店慢慢的变多,也分散了游客的购买力。我觉得如何将竹编产品推陈出新,吸引更多游客购买是很重要的。”

  在钱鑫明思索如何将传统竹编推陈出新时,作为钱鑫明下一代传人、他的小儿子钱利淮已经敏锐地从乌镇互联网大会中嗅到生机,并将这种生机转为了商机。回忆起与竹编之间妙不可言的缘分,钱利淮坦言说“这可能源自于竹编世家的基因”。在浙江科技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就读时,钱利淮发觉工业设计的理论都是西式的,传统手工艺似乎更符合自己的审美理念,于是他马上想到了从小耳濡目染的竹编技艺,并拜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为师,一心学习竹编。

  2010年,他回到老家乌镇,开设了一家名为“竹芸工房”的个人工作室。一开始钱利淮和安吉还有东阳等地的三个厂家合作开设了网店,靠竹编挖到了第一桶金。“我应该是淘宝上第一家卖这种高端竹编的,那时候的价格就在一千块以上了。销量十分好。但是到2013年的时候,当地的很多厂家也开始效仿我做这种竹编工艺品,并且以低价出售,产品的质量也慢慢变得差,我就不做了”,钱利淮告诉记者。

  开网店的经历给钱利淮一个很深刻的思考。“其实互联网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反思”,钱利淮这样形容传统手艺人跟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互联网想要捧出一个‘网红’是很容易的,很多自媒体也在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这样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网络站点平台要求我们更多的内容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年轻的手艺人不能只想做‘网红’,而是要做真正沉淀下来,去挖掘这门手艺的内涵和价值,毕竟手艺活是需要一些时间沉淀的。”

  钱利淮决心“沉淀”,他花费半年时间做了三个“竹编锦盒”放在钱鑫明的竹器店展出。在第一届互联网大会召开之时,前来乌镇的收藏家马未都一眼相中了这些精美的“竹编锦盒”,用了一万八千元的价格买走了其中一个作为收藏。自制竹器得到收藏家认可,这给钱利淮很大的鼓舞。

  钱利淮认为做竹编不能仅仅是做这种“竹器奢饰品”,还得进行互联网式的推广,这是将竹编文化焕发新生的“两条腿”。此后钱利淮与乌镇当地的凤岐茶社平台做合作,他在网络上进行竹编课程的网络直播,他把一件竹编产品分解成DIY材料包,釆用视频演示分解竹编制作流程,受到了网络上一大批非遗爱好者的追捧。

  钱利淮认为网络视频教学很重要。“如果竹编的讲解没有借助现在的这种网络直播平台,那么就算我们把这套材料卖出去,光靠纸面的东西,一般人也是学不会的。因为如果是纸面讲解,我估计都要一本书才能讲懂一个竹编器型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有DIY材料的出现。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体验式的竹编,并且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爱上竹编。”

  “我还想开发一个关于竹编制作的APP,然后我要结合开发APP进行一些竹编手艺的推广。只有我们的竹编课程深化到某些特定的程度,这个奢饰品的概念才能出来”,钱利淮表示,“简单地说,要把竹编弄‘活’,一个是推广,让大家对竹编的记忆不要消失;第二就是推竹编的奢饰品,可以把这门技艺推向高端化。推广和品牌升级是一体的,只推品牌就会变成孤品;但是不推广,‘竹器奢饰品’就无人认同。”

  在钱利淮的眼中,会竹编技艺的老手艺人是非常渴望能把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的。“像那些老手艺人无论是手艺好的或者是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都非常想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但是基本没多少人去学”,钱利淮叹息道,“其实他们看到年轻人来学会很开心,但很多人学出来之后,都没有再从事竹编行业。其实他们带一个徒弟很难,需要花很多心思,因此要真正地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乌镇讲述故宫“网红”之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8日出现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讲述故宫如何通过拥抱互联网,让更多不能来故宫的人,能了解故宫,观看故宫。故宫在淘宝店的文创产品中,出现了卖萌的皇帝、比剪刀手的宫女、脊兽的跳棋……故宫成了“超级网红”,2015年文创产品在淘宝店销售超10亿元人民币。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