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仿冒网站的“套牌游戏”

发表时间: 2024-11-26 来源:焦点关注

  近日,一篇假冒“人民网社会法治频道”发表的文章刷屏,真正的人民网刊发了评论文章《假冒媒体,岂是儿戏?》予以揭露。也别怪网友们失察转发,毕竟仿冒网站与线%,从网址到内容,从标识到排版,几乎是原版网站的“孪生兄弟”。

  据《新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这种仿冒行为并非个别现象,仿冒新闻网站、政务网站早已成为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只要租个便宜域名,买个服务器,再找到原网站的源代码,就能够迅速“复制”一个近乎一模一样的网站。价格实惠公道、技术简单,几百元至几千元就能搞定。既不需要备案,也无需提供身份信息,可以轻轻松松“偷天换日”。

  这些仿冒网站并非简单的恶作剧,它们的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危害极大。比如,涉及上学就业、考试报名、职称评审等民生领域的政务网站是被仿冒的“重灾区”:报名是假的,个人隐私信息被偷走了;证书查验是假的,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能够顺利“持证”上岗;验证功能是假的,李鬼们可以堂而皇之披上李逵的马甲。如此一来,个人隐私信息、公私财产、社会安全与秩序都可能受到潜在威胁。

  不仅如此,仿冒网站的猖獗行为正在慢慢地侵蚀着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媒体的信任。别有用心者可通过假冒网站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权威声音,可以把错误信息包装成权威解读,有些人可能不知不觉间就信以为真,并成为传播链条的一环,轻则为骗子背书,重则在一些范围内影响经济运行、社会秩序。

  “套牌”网站的隐蔽性很强,服务器是境外的,传播途径是群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以一种几乎定向传播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扩散,让普通网民直呼防不胜防,也让监管难上加难,这正是此类网站屡屡得逞的原因所在。

  打击仿冒网站,终结“套牌”游戏,慢慢的变成了网络上一场无声的博弈。对此,技术方法必不可少。比如,正规网站应提升技术防范能力,使用数字证书、域名验证等手段抬高被仿制的门槛;搜索引擎应加大对官方权威网站的展示力度,对有嫌疑的网址进行标记,及时出手屏蔽仿冒网站链接;社交平台应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审核,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封禁仿冒网站。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也当成为共识。虽然假冒网站技术高超,但也并非无懈可击。网民能查看网址是否有备案信息,检查网站底部的主办单位、联系方式等细节。此外,有关部门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普及识别知识,帮助网民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要知道,甄别力已经是“数字世界”居民必备的安全技能,要想在信息海洋里不“淹水”,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升关于信息获取和评价方面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能对信息来者不拒。

  法律的震慑作用不可忽视。此次“人民网被仿冒”事件已经立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这无疑给仿冒者敲响了警钟。没有经过授权复制和抄袭他人的网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代码等,都属于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通过仿冒网站诱使用户输入个人隐私信息或进行交易,骗取用户钱财或个人隐私信息,还可能构成诈骗行为。当然,打击仿冒网站不能仅停留在个案上,应加强完善法律和法规,对帮助他人搭建、运营仿冒网站的行为也要进行严厉处罚,确保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马青)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