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农艺师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 2024-03-18 来源:BOB体育app入口

  师业务工作总结我于 1981 年 1 月毕业于宁波农校农学专业,学制三年。同年同月 被分配到原奉化市大桥镇农技站参加工作,从事栽培、植保、土壤普 查等工作,1987 年 12 月被确认为具有助理农艺师任职资格。1988 年 2 月被调到奉化市种子管理站主持杂交水稻及其制种技术工作,并于 1995 年 9 月获得了中级职务(农艺师)任职资格,同年 10 月开始直 到现在被聘任为农艺师职务。2007 年 10 月到现在被奉化市农林局派 住江口街道任科技特派员。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根本原则,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单位的各项规 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 期间无工作失误,身体健康。在 1995 年获得了中级职务(农艺师) 任职资格后,经过长达 15 年的刻苦学习钻研、继续教育和努力工作, 已经具备了符合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的条件, 现将我任农艺师职务以 来的主体业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协优 46 是我市 1989 年到 2005 年的主栽杂交组合,该组合在我市累 计推广面积 40 余万亩,该组合的推广有效的替代了汕优 6 号组合,1 使我市晚稻粮食单产从原来的 350 公斤左右提高到了 500 公斤, 累计 增产粮食在 1500 万公斤以上,同时解决了汕优 6 号易感稻瘟病的问 题。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该系列组合的示范推广得到 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宁波 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成果。

  该组合于 1999 年引进试种,也是我市引进推广的首个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2002 年组织有关镇、街道进行高产攻关,累计推广面积 3.5 万余亩,平均 亩产 597.7 公斤,最高亩产量 689 公斤,曾创我市单产历史记录,曾是我 市单季稻的主栽组合.该组合比协优 46 增产百来公斤,推广以来已累 计增产粮食 350 余万公斤。

  该组合的示范推广获宁波市农科教项目三 等奖;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撰写的“水稻两优培九后期青 枯死苗及防止”一文在《内蒙古农业科学技术》上发表,并获得奉化市优 秀论文三等奖。

  3.引进推广以甬优 1 号为代表的粳杂系列组合。甬优 1 号我市于 1998 年示范推广,是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粳杂组合,比常规粳稻增 产 15%左右,至目前已累计推广 60 万亩,累计增产粮食在 6 万吨以 上。其中“推广粳杂七优 7 号,改变滨海低产面貌”获宁波市 97 年 度农业丰收二等奖。

  4.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在主持奉化市杂交水稻 制种期间,先后完成了春制高产技术探讨研究、三期父本改为二期父本制 种高产技术探讨研究、选用抗穗芽组合防止制种穗上发芽、花期调节等制2 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制订了协优 46、甬优 1 号等组合的制种高产 技术方案及制种高产模式图;编写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一稿,被 奉化市录用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乡土教材。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 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制种产量和质量,制种单产从原来的 100 公 斤左右,稳步提高到了 150 公斤以上,生产的杂交种了产量与质量名 列全省前茅,具有一定的著名度,目前我市的制种基地已成为全省最 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其中“春制加连晚,种粮双丰收” 项 目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汕优 64 高产制种技术(推广) ”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5.进行技术培养和训练。在杂交水稻制种期间,每年对制种农户进行 2 —3 次系统的的制种技术培养和训练,累计培训 3000 余人次,发放技术资 料近万份。培养了一批制种技术员和制种示范大户。在担任驻江口街 道科技特派员三年时间里,配合江口农技站,积极开展水稻、葡萄、 蔬菜等技术培养和训练,先后对农民进行了近 20 次培训,累计培训 1500 人 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5000 余份,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促进了 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6.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办高产示范方。在 2007—2010 年担任驻江口街道科技特派员期间,先后引进推广了甬籼 15、甬籼 69、甬优 12、宁 81 等优质高产新良种 4 个,推广机插、抛秧、精准 施药、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等新技术 5 项,并在江口街道粮食功能区建 立了 550 亩高产示范坊,由本人进行技术指导。该方在 2009 年种植 早稻 230 亩, 平均亩产 543 公斤, 创奉化市早稻产量大面积高产之最。3 其中由王阿军农户种植的一丘 2.55 亩甬籼 69 高产攻关田, 产量经宁 波、奉化二级农技专家的验收,亩产高达 648.6 公斤,亩产量创奉化 市早稻产量之最;王长安农户种植的一丘 2.99 亩甬籼 15 机插稻,平 均亩产也高达 587.94 公斤,亩产量创奉化市机插早稻产量之最。并 完成了“甬籼 15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初探”及“甬籼 69 抛秧高产栽培 技术”论文各一篇。同时还进行了葡萄压条盆栽技术的研究,并发表 了论文一篇。

  7.积极申报科技项目。2009 年帮助江口街道申报了“江口街道万 亩优质稻米生产星火示范基地建设”、 “江口街道粮食生产功能区粮 食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及“甬籼 15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 究”等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项目都进入了审批程序,其中“江口 街道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已经被 宁波市科技局立项,“甬籼 15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研究”和“葡萄压 条盆栽技术研究”作为科技特派员项目被奉化科技局立项。

  8.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2007 年 10 月到现在被奉化市委、市政 府派驻江口街道任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此期间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积 极办好各类技术培训,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 技术,创办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方。由于自已科技特派员工作成 绩突出,先后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 “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引良种促粮食高产区建设”被编入宁波 市《科技的星火 跃动的旗帜》一书。4 9.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任农艺师以来,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 织的各类继续教育,累计继续教育达 500 余学时。

  1.“异质同恢密阳 46 系列组合试验示范推广”获浙江省农业厅 技术改进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发奖时间 1996 年 6 月。颁奖单位

  2. “异质同恢的密阳 46 系列组合试验、示范和推广”获九六年 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第四完成人, 发奖时间 1996 年 10 月。

  3. “推广粳杂七优 7 号 改变滨海低产面貌”获宁波市 97 年度农 业丰收二等奖,第十完成人,发奖时间 1998 年 8 月。颁奖单位:宁 波市人民政府。

  4. “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高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奉化市 2002—2003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发奖时间 2004 年 12 月。颁奖单位:奉化市人民政府。

  5. “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推广”获宁波市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发奖时间 2005 年 6 月。颁 奖单位: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5 6.“异质同恢的密阳 46 系列组合试验、示范和推广”获九四年 度宁波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发奖时间 1995 年 7 月。颁奖单位:宁波市农经委。

  7. “春制加连晚,种粮双丰收” 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第 二完成人,发奖时间 1991 年 3 月。颁奖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

  8. “春制加连晚,种粮双丰收”获奉化市度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发奖时间 1991 年 10 月。颁奖单位:奉化市人 民民政府。

  9. “汕优 64 高产制种技术(推广) ”获奉化市八八年度科学技术 进步三等奖,第五完成人,发奖时间 1989 年 6 月。颁奖单位:奉化 市人民政府。

  10. “水稻两优培九后期青枯死苗及防治”获奉化市自然科学优 秀论文叁等奖。

  1.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 员”称号,发奖时间 2010 年 2 月。

  2.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优秀科技特派 员”称号,发奖时间 2009 年 10 月。6 3.2009 年年度工作考核优秀。

  1.“水稻两优培九后期青枯死苗的原因及防止对策”《内蒙古 , 农业科学技术》2006 年第 6 期上发表,第一作者。获奉化市自然科学优 秀论文参等奖。

  2.“甬籼 , 69 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9 年增刊2 上发表,第一作者。

  3.“甬籼 15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初探”,《内蒙古农业科技》200 9 年第 5 期上发表,第一作者。

  师业务总结魏秀章云和县云和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魏秀章,男,1955 年 5 月出生,党员。1978 年 12 月参加工作, 云和县云和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技员,农艺师,1978 年 11 月结业于 浙江林业学校果树专业,学制一年半。1998 年 7 月取得浙江省农业广播学 校农作物专业中专文凭,学制三年。2002 年 7 月取得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 业推广专业大专文凭, 学制二年。

  1998 年 12 月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 2004 年 9 月被确认为农艺师,至今已满七年。本人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在农业 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能认真履行农艺师职责, 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 在工作实践中切实 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几年来,先后担任?地方 梨品种?云和雪梨品种资源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丽水市柑桔提质增效 综合技术应用与推广》等 5 项省、市、县在云和实施科技示范项目建设, 技术成果分别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省科技兴林一等奖、省科技兴林三等 奖和丽水市科技兴林二等奖、农业丰收三等奖。组织技术培训与生产现场 技术指导,撰写农业生产意见、技术材料、农业信息材料、工作总结材料 等 50 多篇,在农业信息网发表(农业技术信息、乡镇动态、农业信息)7 篇, 上传技术信息 10 多篇。

  在省级以上农业刊物发表专业技术论文 12 篇, 多次被县、 乡镇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所在集体连年被县局评为先进集体。

  一、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 举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思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忠诚人 民的科技事业,有良好的品德风范和科技素养,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岗位 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体现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 大局,任现职以来一直出全勤,始终坚持战斗在农业第一线。

  二、业务能力 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农业技木推广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农 艺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 论水平,把握农业技术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农业技术改革的发展方向, 积极参加科技项目建设活动,与同志一起钻研农业技术,共同开发农业技 术研究专题。任现职 7 年来研究农业技术的专题有

  农业新品种、新技-1- 术,全面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工作完 成情况如下

  1、擅长从事地方梨品种资源?云和雪梨?研究工作 本人从 80 年代初开始,从事地方梨品种?云和雪梨?研究工作,完 成了全县 3 个重点乡镇和 5 个次重点乡镇老云和雪梨成龄果园实地调查, 调查总面积 1276.03 亩。举行 2 次大范围的优良单株评选工作,88 年和 89 年分别初步筛选出 11 株和 15 株云和雪梨优良单株, 并对各个优良单株 母树进行了建档立案。繁育良种苗木,89 年将 15 个优良单株进行高接换 种,建立了 34.2 亩优良单株母本园,90 年繁育良种苗木 1 万佘株,1992 年舂分别在云坛乡苏坑村、安溪乡下武村建立了云和雪梨示范基地, 面积 分别为 200 亩和 70 亩,通过试栽表现较为突出,亩产达 1250-1500 ㎏, 亩产值 2.1 万元,市场价比常规早熟梨增加 3/4,使 50 多户果农每年增收 20 至 30 多万元。

  为了做好云和雪梨单株选优工作,把真正好的云和雪梨单 株选出来,从 2007 年开始每年对基地果树物侯期进行观察记载和培育管理 技术指导,确定以果实品质为统一标准,在 2 个示范基地通过 3 年观察逐 株筛选,从中选出 100 多株为重点观测单株,经过 4 个月的观测查看对照 的单株进行编号,2009 年 8 月底至 9 月中旬在观测单株全面进行初选测评, 从中选出 23 个单株确定为测评优良单株,于 2009 年 9 月 15 日对这些单株 果实进行了综合测评, 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选出 11 个优良单株,为保 护 ?云和雪梨?品种资源和开发利用作出积极的贡献,得到了有关专家 认可。

  2、主要从加强示范区建设入手,集中精力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的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 (1)2008 至 2010 年主持完成了丽水市在云和实施《丽水市柑桔提质增 效综合技术应用与推广》科技示范项目实施,三年全镇合计推广面积 350 亩,其中示范基地 100 亩,低产园改造 100 亩。通过实施三年 350 亩总产 量 1509 吨,平均产量 503 吨,增幅 25.59﹪,新增总产量 308 吨,年均新 增总产量 103 吨,亩均产量 1437 公斤,亩均新增产量 293 公斤,总产值 237 万元,年均产值 79 万元,增幅 101.26﹪,新增总产值 119 万元,年 均新增产值 40 万元, 总经济效益即纯收益 160 万元, 年均纯收益 53 万元, 增幅 102.43﹪,投入产出比 1:2:07,新增总纯收益 81 万元,年均新增总 纯收益 27 万元,项目亩均产值 2257 元,亩新增产值 1136 元,亩均纯收益 1521 元, 亩均新增纯收益 770 元,平均单价 1570 元∕吨, 增幅 60.25﹪。

  通过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应用、 品种结构调整、 示范基地建设及低产园改造, 提高了果业竞争力,加快了现代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该项技术成果于 2011 年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已公示-2- (2) 2006-2010 年, 主持完成了丽水市在云和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南方优质多抗甜油桃新品种选育与不同栽培模式技术探讨研究》项目实施的 成果在我镇推广应用面积累计 0.18 万亩,其中进入丰产面积累计 0.15 万 亩,平均亩产 1840 公斤,市场平均价 3.6 元/公斤,亩产值 6624 元,3 年累计共创产值 994 万元,本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该项研究解决了以往油桃栽培表现严重裂果和味酸这一两大 难题,研究水平为国内先进。成功选育出‘丽油 3 号’甜油桃新品种,并 通过国家良种认定。通过项目实施,填补了丽水以往不能成功种植甜油桃 的空白,为甜油桃能成功种植开创了先例,由此推动甜油桃产业的发展, 使甜油桃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水果之,该项技术成果于 2011 年获浙江省 科技兴林一等奖。

  (3)主持完成了丽水市在云和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丽水市应用 《家庭健康花卉品种选育及养护技术》项目成果应用:本项目针对各种吸 收室内有害物质能力强的常见花卉品种进行室内养护技术探讨研究,使人们更 好的了解家庭健康花卉的特性,帮助大家解决困扰多时的各种室内污染问 题,能安全、便捷地祛除室内污染,营造健康的家居环境。3 年来,已广 泛应用在家庭种养、租摆等花卉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带动近 100 多户 花农发展健康花卉品种的生产,在云和镇,推广应用,面积达 2390 多亩, 已产生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计 350 万元。因而,本项目研究结果符合人 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对我镇的花卉产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以推动花卉产业化 发展。具有明显的美化、提升室内居住环境的效果。该项技术成果于 2011 年获浙江省科技兴林三等奖。

  (4)主持完成了丽水市在云和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丽水市柳叶蜡 梅抗衰老退行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示范基地实施, 2006 至 2009 年, 在浙江省科技厅、丽水市农科院的支持下,开展了柳叶腊梅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的系统研究,重点解决柳叶蜡梅人工栽培成功,破解了野生山蜡梅的 质量、产量难题。解决了山蜡梅单株产叶量小,枝叶的内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山蜡梅产品的质量。该项技术成果于 2011 年获丽水市科技兴林 二等奖。

  《云和县甬优系列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实 施, 采取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粮农种植技术,蹲点示范,以点带面,全 面部署,分级实施,及时检查督促等工作措施,应用推广甬优系列杂交 稻适时播种,稀播育壮秧;及时移栽,双本稀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3- 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系列栽培技术。一年来举办培训班、技术 现场会 8 期,受训 376 人次,印发甬优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综合防 治技术等资料 550 份,蹲点办方,抓好三个中心示范方,较好地解决了 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 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一年来全镇应用推广甬优系列水稻 5107.5 亩,生产 稻谷 2880.63 吨,平均亩产 564 公斤,比非甬优水稻亩增 50 公斤,新增 总产 2553.75 吨,新增总产值 66.4 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3、新品种引进并推广 ⑴ 名茶:《安吉白茶、龙井 43、乌牛早、迎霜》等名茶品种,推广栽 植面积 47hm2,无性系良种名茶短穗扦插育苗示范基地 3hm2.

  ⑵ 水果:《石榴?青皮软籽?枣、 ?贡枣? 》等优良品种,推广栽植面 2 积 20hm .

  ⑶ 干果:《板栗?云石一号? 、魁栗、处暑红、 ?上光栗? 》等优良品 种,推广高接换种改良面种 100hm2 .

  总结我于 1979 年高中毕业后,到 xxx 小学做了一名小学民 办教师。在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逐 渐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xx 年 x 月,因得到当时 xxxxx 政府 主要领导的赏识,我离开了钟爱的三尺讲台,被调到了 xx 农科站工作,从此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结了缘,扎根在农业 生产的第一线。在二十六年多的工作中,我曾经任农科站站 长多年,为当地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 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对当地农作物优质新品种、新技 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普及等做了较大贡献, 受到了上级领导、当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成为全旗乡 镇农业推广战线上的标兵。

  2007 年 10 月,我晋升为农艺师。我的工作干劲变得更足、工作 成绩更加显著,为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做出了更多贡献,符 合了申报高级农艺师的各项基本条件,现将多年来从事的专 业技术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做好农民科技培训指导、提高新型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通过多年 的工作经验,我充分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 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中国农业持 久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前提,也是我们这些基层农 技推广人员的重要职责,这些年来,我在镇政府和旗农牧局 等部门的支持下,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村部等 处进行讲课,讲课主要围绕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先进 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植物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要领等 内容,其中自己作为主讲,共举办培训班 150 余次、300 左 右课时,培训农民 6000 余人次。在讲课中,我讲求理论和 实际紧密结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通过培训,大力推广 了旱作区地膜玉米覆盖技术,荞麦、马铃薯、杂豆的标准化 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三十多 项实用技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改变了传统 的种植模式、农机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种植效 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长显著。

  二、做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对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日常工作中,我充分 发挥了自己业务精、肯钻研、信息灵的特长,坚持因地制宜、 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原则,根据全镇气候特点、缺 乏水浇条件、 沙壤土为主等因素, 陆续引进了很多优良品种, 并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

  1997 年,从 xxxxx 引进了“星火葵花”1000 公斤,示 范种植 500 亩,秋收后,与当地的老品种“三道门”葵花比 较,亩均增产效益 160 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受到群 众的欢迎。第二年,全乡推广面积达到了 3000 亩,并辐射 到了临近乡镇。2001 年,我又进行了玉米新品种“郑单 958” 的示范, 2002 年, 推广面积 2 万亩, 总计增产粮食 200 公斤。

  同时、我又推广了大粒荞麦、天山大明绿豆、千斤谷等很多 优质杂粮杂豆种子,使新镇成为全旗著名的杂粮杂豆产区。

  近三年来,我又示范推广了“农华 101” 、 “农华 302” 、 “洛 单 248”等一些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以适宜、高产、品质 好等因素而被大面积种植,总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要想与农业生产迅速对接,项目示范是一 个重要载体,这些年来,我和同事们承担了上级业务部门下 达的“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 “ “旱作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 、 “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等试验示范项目 二十余项,对每一个示范项目,我无论是作为主持、还是作 为一般技术人员参加,我都本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严 格按照项目技术规范要求,做好示范点上的技术指导,田间 记录、试验结果分析等,掌握第一手翔实资料,把数据做准、 做实,有充分说服力。示范效果十分显著,项目得到广泛推 广和应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受到了上级 领导、专家和农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这些年我收到的表彰和奖励主要有:1990 年,在全国叶 古宝论文评比中,我的“xxxxxxxx”一文,被中国贫困地区 经济开发服务中心评为二等奖;1991 年,所参加的“xxxxx” 项目荣获 xxxxxx 农牧处授予的“种植业丰收叁等奖” ;1992 年,所主持完成的“旱作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项目被 xxxx 政府评为贰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 是领导、同事的集体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的缩影和结晶,更 加坚定了我“服务三农、造福农民”的理想和信念。

  三、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加工作以来,为了能够胜任本职,改变自己学历低、 知识较为薄弱的现实,我一直没有放松学习,思想上,我积 极要求进步,工作勤勉刻苦、甘于奉献,受到了领导的肯定、 同志们的夸奖和农民群众的赞扬。1994 年,我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我更是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对自身要求更加严格。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在工作中时刻践行一个员的标准和原则。

  在业务上, 除了向老同志学习、 参加各级业务培训班外, 我还通过进修,系统学习了农学及农技推广知识。1985 年, 我通过四年的学习,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毕业,获 得中专文凭;1998 年,我报名参加了难度较高的自考,经过 近 3 年的不懈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各科考试,取得了内蒙古 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毕业证书,获得了大专文凭。2008 年,我又再接再厉,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农学本科函授班, 通过三年制的学习,我在 2010 年毕业,获得了沈阳农业大 学农学专业的函授本科文凭,终于实现我朝思梦想的本科 梦。由于农业科技知识储备充分,加之结合多年实践经验, 我的推广工作越发游刃有余,在近 30 年的工作中,我和这 些最质朴的服务对象—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把 我当成了家人和好朋友,称我“老 xx”。在生产中遇到困惑 和难题时,“快 xxxx”成为当地农民兄弟常挂在嘴边的一 句口头禅。

  四、加强技术经验总结、拓展业务交流空间 任职以来,我会及时将自己的一些农业生产经验、试验 示范结果等进行详细、认真的总结,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 发表出来,供专家指正、供同仁和农民朋友共享。发表的论 文主要有

  Xxxxxxxxxx xxxxxxxxxx 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还多次参加编著了农业科技 小册子等资料,发给当地农民,普及农业知识。

  总之,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三十年来,我通过 坚持不懈的毅力,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当 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做了一定贡献, 但是,我觉得做得还是远远不够,距离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值 还有很大差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推广战线 的老兵,我还要不断充实提升个人,还要安下心来,继续扎 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新常态下,为实现建设现代生态、 高效、特色农业、实现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中国梦不断奋发 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