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洋成为更优质的“碳库一一专家解读蓝碳系列技术规程

发表时间: 2024-06-18 来源:BOB体育app入口

  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是三类国际公认的蓝碳 (海洋碳汇) ECO,由于独特的厌氧环境,其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蓝碳关乎“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保护与发展两个重大命题的交集,近年来受到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各地各行业纷纷探索实践,这对蓝碳的相关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6项蓝碳ECO作业规程 (以下简称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ECO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作出规范。蓝碳系列作业规程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编制完成,用于指导蓝碳ECO调查监测业务工作。记者就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详细的细节内容和解决难题、最大的作用及即将开展的工作,采访了编制组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

  王宇星(编制组负责人、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 : 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受到广泛关注,其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变化、自然灾害加剧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显现。

  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ECO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标志着生态碳汇的行动真正开始。为全面推动海洋碳汇相关工作,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沿海地区开展了蓝碳ECO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试点工作。为有效指导试点工作,特制定蓝碳系列作业规程,为“双碳”目标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朱建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此次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在充分吸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推荐的方法学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对三类蓝碳ECO的调查内容、碳储量计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填补了蓝碳ECO业务化调查监测作业规程的空白,为摸清我国蓝碳ECO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充分的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王宇星: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包括《红树林ECO碳储量调查与评估作业规程》《滨海盐沼ECO碳储量调查与评估作业规程》《海草床ECO碳储量调查与评估作业规程》《红树林ECO碳汇计量监测作业规程 (试行)》《滨海盐沼ECO碳汇计量监测作业规程(试行)》《海草床ECO碳汇计量监测作业规程(试行)》。在最大限度地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立足于海洋ECO碳汇能力监测和提升两个关键,针对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类国际关注的蓝碳ECO,对碳储量本底调查、碳汇监测以及碳储量评估、碳汇计量工作的方法学框架、内容和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并在黄河口和曹妃甸等典型滨海湿地开展了试点验证。

  刘纪化 (山东大学教授) : 蓝碳ECO受到海洋潮汐等物理过程影响,监测难度大,且沉积物固碳、甲烷排放等的监测技术不成熟。此次系列作业规程基千不同的监测区域和碳库筛选监测指标,选择最适合的碳汇评估方法,并通过建模估算碳汇量,重点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实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为中国开展蓝碳ECO碳储量和碳汇调查监测评估,提供了急需的方法学。

  王宇星: 蓝碳系列作业规程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国家和地方对于蓝碳ECO碳储量调查、碳汇计量监测业务的迫切需求。结合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分区、海洋预警监测等现存业务工作,按照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植被类型)的思路,为国家和地方开展区域蓝碳碳储量评估和碳汇计量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方法。

  王进河 (山东省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黄河口为例,该区域分布着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滨海盐沼ECO,包括了芦苇、碱蓬、择柳等我国典型的滨海盐沼植被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滨海湿地区域之一。采用蓝碳系列作业规程,我们大家可以分植被类型获取滨海盐沼沉积物、生物量和凋落物等各类碳库的碳密度分配格局,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海洋碳储量和碳汇能力。

  高琳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主任) : 围绕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后续将开展以下工 作:

  一是蓝碳系列作业规程将继续结合业务工作实践,广泛听取各部门、各地方意见,作为ECO碳汇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来优化,推动构建蓝碳调查监测评估的行业标准。

  二是开展蓝碳系列作业规程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分享中国经验,提升我国蓝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