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记忆】话说泊头火柴厂的百年历程

发表时间: 2024-07-02 来源:BOB体育app入口

  晚清的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当时中国的火柴市场被日本和瑞典所垄断,“洋火”充斥。到20世纪初,日本火柴几乎独占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每年消费日本火柴约值白银一千万两以上。中国进口火柴数量在1912年达到最高峰。就在这一年,泊头火柴厂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晚清民初“实业救国”的背景下筹建,由河北沧县兴济商人钱立亭发起,最初厂址选定在沧县兴济镇。钱立亭早年在天津等地经商,亲眼目睹帝国列强以其廉价商品洋火、洋烟、洋蜡、洋油横行中国并赚取了大量白银。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1912年初,钱立亭与李雅轩等联络商洽,决定共同出资在兴济筹办火柴厂。当他们正在购置土地、选购设备时,筹建火柴厂之事被天津华昌火柴厂和北洋火柴厂得知,并诉诸北洋军政府直隶津南道衙。因为当时火柴界为减少竞争曾请示政府设立了300里经济保护圈,在圈内不能再设新火柴厂,兴济距离天津很近,在300里圈内。按照相关法规,兴济火柴厂被责令择址迁建。

  钱立亭等人便四处寻找适宜建厂生产之地,最终选址泊镇。泊镇北距天津320里,可摆脱天津厂家的制衡,南距济南约400里,也不受山东厂商的挤迫。而且泊镇地处京杭大运河要津,铁路、公路贯通四方,商号云集,并水源充足,有大批闲散市民和农民作为廉价劳动力,很适合发展工业。

  由于厂址南迁损失惨重,所以在泊镇建厂时资金不足,钱立亭等人又各方招股。最后,李雅轩举荐曾和自己一起经营过盐业的河间人白聘三。白聘三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与官府权贵广有结交,精通资本运营之道,颇有韬略。李雅轩力陈生产“洋火”本小利大,上可报效国家,下可解百姓之急需的见解,邀其入伙。白聘三遂筹措资金0.78万现洋入伙建厂。后白聘三又招股2万现洋。就这样,1912年5月22日,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破土动工建厂,1913年春天建成,1913年8月31日正式开工生产。白聘三任董事长兼经理。有职员10余名,工人近70名。主要生产设备为从天津购进的5台排梗机、3台卸梗机。主要生产原料梗子、盒片均从天津购进,生产靠手工操作。建厂初期产品为“双人”牌和“飞艇”牌硫化磷火柴,日产火柴4大箱,折合30件。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火柴厂之一,它的建立也标志着沧州近代工业的产生。

  1916年,公司为缩减成本,用本地土硝代替氯酸钾作原料,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生产的火柴发火不好,被四面退货,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资金不能周转无法维持生产。再加上地方恶势力的乘机刁难和压制,火柴厂陷入窘迫境地。在此困境时期,董事长白聘三向远房亲戚、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求援。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欺负压制,十分气愤,派赵春溪带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第一次改组,白聘三继续担任董事长,赵春溪担任总经理。这样,火柴厂不仅经济上有了支撑,政治上也有了靠山,当地官员也全力支持,生产的火柴销路迅速好转,火柴厂起死回生。

  1917年,产品商标改为“火车”、“骏马”、“飞马”三个牌子。1922年4月至1924年9月直奉战争期间,因运输受阻,原材料难以购进,产品无法销售,火柴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加上1919年冯国璋去世,其家属1926年撤走股金,火柴厂再次濒临破产。白聘三再次出面,动员河间商人张伯玙、张仲璠兄弟二人入股,投入股金3万多现洋,又吸纳了一部分新股份,使火柴厂回到正常状态生产。

  1927年4月进行了第二次改组,张伯玙任董事长,张仲璠任总经理,白聘三因年事已高改任董事。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内外工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自于东北,化工原料则来源于京津等地。由于受天津、济南、青岛等地火柴厂的排挤,产品的销路只限于北至沧县、河间,东至宁晋,南至顺德(今邢台市),西至安国、深泽一带。

  1929年,公司购进印刷机、切纸机等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火柴产量占河北省总产量的60%。1931年,购置18马力蒸汽机一台,日产量从1924年以前的11大箱(折合82.5件)提高到35大箱(折合262.5件)。产品增加了“第一”和“地球”牌两个商标品种,其中“第一”牌一直沿用至1953年。从1927年至1931年共实现利润100万元现洋,年均盈利20万元。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企业具有主要设备40台,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800余人。

  1937年泊镇被日军占领,日军以火柴是特殊产业为由对其实行军事管制。日伪交河当局派日本人石场等以驻厂员身份管理公司,监督生产经营,火柴厂沦为日军的统治之下,生产的火柴产品也对国统区和根据地实行禁运。由于火柴生产原材料供应不畅,日军对公司的监管缺乏经验,再加上工人的不断反抗和斗争,火柴生产、销售困难。公司做了第三次改组。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泊镇又是敌占区,这次改组未能改变经营困境。到1943年,由于日伪管制物价,横征暴敛,公司每日只能开动四五部机器,最后终因亏累严重而于1944年秋天停工。同年石场撤出公司。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31日交河县县长徐春霖为阻挠八路军解放泊镇,趁南运河水上涨之际,命保安团扒堤放水,泊镇下游顿成水患,火柴公司被淹,300余间厂房倒塌,机器大部浸在泥水中,公司被迫停工停产。

  1946年5月10日泊镇解放后,新组建的泊头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植民族工商业。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是冀中区颇具影响的民族企业,恢复发展该公司,不仅是战争与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对发展解放区经济意义重大。而此时,公司厂房破败,机器锈蚀,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被洪水浸泡过的迹象历历在目。泊头市委、市政府多次派人到公司与股东代表商谈复工问题,并帮助其采购原料,修复厂房,维修机器,找回工人,解决一切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公司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复工,有职工200多人,日产火柴四五箱。复工后由于资金原料短缺,生产时常中断。为保证战时火柴供给和解放区人民生活需要,需恢复公司的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1947年3月,冀中行署会同泊头市委、市政府,决定直接管理该公司。由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官僚资本和敌伪产业,按政策不属于没收对象,便决定实行公私合营,但与厂方谈判时遭到拒绝。3月20日,经冀中行署批准,在泊头市成立了以张硕为主任的冀中火柴指导处。4月份指导处委派干部进驻公司。指导处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上的一系列困难,为公私合营创造了条件。11月初,到冀中军区驻地河间县黑马张庄指导工作的中国人民总司令朱德,曾专门听取了冀中行署关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1947年12月初,公司代理人李秀岩向泊头市政府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书。1948年2月1日,冀中行署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公私合营协议书。冀中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诞生。

  火柴厂公私合营后仍定名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为72.8亿元(边币)。至1948年底,职工增至620人,带动厂外糊盒工近300人。火柴日产量由合营前的10箱增至47箱。1948年上半年盈利134363.35万元(边币),下半年盈利210644万元(边币)。1949年职工人数增至856人,年产量125228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53.4万元。公司产量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不但为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冀中实业公司用这些资金先后建起辛集化工厂、河间面粉厂、高阳染织厂等,因此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一度被冀中行署誉为“母鸡工厂”。

  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归属国有,成为全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早的企业之一,更名为河北省省营泊镇火柴厂。从此,泊头火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50年泊镇火柴厂与石家庄裕民火柴厂合并,改产硫化磷火柴,企业实力得到逐步加强,年产火柴17.8万件。1952年增添设备83台,总产量达到237888件,较1949年建国时期增加90%。1956年开始生产安全火柴,有职工935人。1957年年产量381356件,总产值467.9万元。1958年“”,有职工1422人,生产火柴421291件,产值523.9万元,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增长77%。1959年企业又上台阶,设备增加到276台,职工人数达到2419人,实现了局部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的重大变革,年产量达到69.5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863万元,实现利润2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79.1万元,成为河北火柴行业最大企业。1961年,泊镇火柴厂成为河北省直属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逐步的提升,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1966年,封包、刷磷、装盒均实现了机械化。1967年,淘汰落后的排梗机、蘸油药机、卸梗机,改用火柴连续机。1970年,泊镇火柴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7.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80万元,实现利润173万元。1971年,改手工糊盒为机械糊盒。1975年以后,改手工上梗为机器自动上梗、理梗,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产量维持在约65万件。

  1978年改革开放后,企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抓好节能降耗,挖掘潜力,解放生产力,提升产品质量,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为迅速。到1983年底,泊头火柴厂火柴年产量达83万件。1985年生产火柴90万件;实现利润466.4万元;上缴利税369万元。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11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6157平方米,拥有火柴专业设备56台,辅助设备192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部分实现自动化,年产能力达90万件,成为全国130多家企业中第二大火柴生产厂家。

  1987年,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沧州地区推行招标承包经营责任制,泊头火柴厂成为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实行承包后,牢固树立国家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战略观念和效益观念,锐意改革,多措并举,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1988年全年产量达到87.9万件,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565.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32万元,利润额达到432万元,均比1984年提高了2~3倍。1990年,泊头火柴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1994年有固定资产2353.6 万元,职工2500人。1995年实现利税1188.43万元。到1996年底,泊头火柴厂占地22.76万平方米。拥有火柴连续机、封包机、切梗机、旋梗机等生产设备100余台(套),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实际产量194.1664万件,销量192万件。固定资产原值3666万元,总资产6729万元。工业总产值9026万元。企业未来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精致火柴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这一时期,火柴厂盖了20余栋宿舍楼,同时学校、医院、派出所等也一应俱全。

  20世纪90年代,泊头火柴厂的产量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和全国行业顶配水平。泊头火柴厂成为全省及省轻工系统“利税大户”,各项经济指标长期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头羊,先后荣获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河北省优秀企业、省轻工厅排头兵厂、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企业等称号。该厂的火柴产品也形成系列,品种多样。“泊头”牌日用安全火柴,连年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并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1996年,被誉为世界火柴大王的瑞典火柴集团的代表来厂参观后,感慨道:“你们的生产设备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你们的管理和使用效果很优秀,你们的产量最大,你们应是世界火柴大王。”

  泊头火柴的市场地位也在此期间得到迅速巩固。1997年泊头火柴市场已覆盖国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达到黑龙江,西北覆盖到新疆,南部市场也延伸至江苏。同时泊头火柴厂大力支持地方建设,沧州大化会战、沧州啤酒厂会战、沧州大浪淀水库建设、吴桥杂技大世界、沧州市迎宾馆等大工程都曾得到泊头火柴厂的人员和资金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打火机、电打火灶具的兴起与普及,人类对于火柴的需求量也开始下降。同时,由于木材与化工原料的价格都在一直上升,火柴厂的生产也慢慢的变困难。后来虽尝试旅游火柴、宾馆饭店专用火柴等新产品转产,都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再加上企业在机构设置,人事、分配、用工制度等方面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等原因,使得泊头火柴厂危机重重。

  1998年10月26日经沧州市人民政府股份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组建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开始步入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之间的竞争主体阶段。

  2002年,企业首次出现经营性亏损。2006年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公司停产。2010年4月6日,公司正式公开宣布破产。2012年9月18日,泊头火柴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后一批设备及库存在网上拍卖。至此,泊头火柴厂走完了它整整百年的历程。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火柴业在历史的尘烟中逐渐隐去,关于火柴的记忆,也深深地印在了不少人的心中。泊头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座城市,正逐渐加大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其中就包括筹建泊头火柴博物馆,希望这个博物馆可以留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