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火柴走进历史的百年印记

发表时间: 2024-08-15 来源:BOB体育app入口

  2012年9月,泊头火柴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至此,它走完了整整百年历程。傅新春摄

  1912年建厂的泊头火柴厂,曾是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企业之一,一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

  历经百年沉浮,2012年,泊头火柴厂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百年品牌从此成为历史。

  今天的人们,对这个百年品牌的命运已经释然,但偶尔还会想起,那一盒小小的火柴。

  在打火机、电子打火器具等点火工具流行起来之前,泊头火柴,曾是人们最熟悉的记忆。

  对于普通人来说,泊头火柴的火光摇曳的是一抹记忆中的明亮和温暖,而对于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一盒小小的火柴,意味着一段依赖“洋火”屈辱历史的结束。

  “1912年,泊头火柴厂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也恰恰是这一年,中国进口火柴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原泊头火柴厂副厂长甄鸣岐介绍。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清末民初实业救国的背景下筹建,由沧县兴济商人钱立亭发起,最初厂址选定在沧县兴济镇。钱立亭早年在天津等地经商,目睹帝国主义列强以洋火、洋烟、洋蜡、洋油等商品赚取中国大量白银。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1912年初,钱立亭与李雅轩等人联络商洽,决定共同出资在兴济筹办火柴厂。

  然而,正当他们购置土地、选购设备时,筹建火柴厂之事被天津华昌火柴厂和北洋火柴厂得知,并诉诸北洋军政府直隶津南道衙。

  “当时火柴界为减少竞争,曾请示政府设立了300里经济保护圈,在圈内不能再设新火柴厂,兴济距离天津很近,在300里圈内。按照相关法规,兴济火柴厂被责令择址迁建。”甄鸣岐说。

  在兴济建厂无望,钱立亭等人四处寻找适宜建厂之地,最终将目光投向泊镇。泊镇北距天津320里,可摆脱天津厂家的制衡,南距济南约400里,也不受山东厂商的挤迫。同时,泊镇地处京杭大运河要津,铁路、公路贯通四方,此地商号云集,水源充足,有大批农民和闲散市民作为劳动力,很适合发展工业。

  1912年5月22日,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破土动工,1913年春天建成,1913年8月31日正式开工生产。建厂初期,产品为“双人”牌和“飞艇”牌硫化磷火柴,日产火柴4大箱,折合30件。

  甄鸣岐说,在最初的几年,公司经营形势尚可。然而,在1916年,公司为缩减成本,用本地土硝代替氯酸钾做原料,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生产的火柴发火不好,被大量退货,造成产品积压,资金不能周转,无法维持生产。再加上地方恶势力的乘机刁难和压制,火柴厂陷入窘迫境地。

  在此困境时期,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欺负压制,便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第一次改组,并由此声名大振。

  1927年4月,火柴厂进行了第二次改组,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工人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自于东北,化工原料则来源于京津等地。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企业具有主要设备40台,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800余人。

  1937年,由于火柴生产原材料供应不畅,再加上时局动荡,火柴生产、销售困难,公司做了第三次改组,但是这次改组未能改变经营困境。到1943年,公司每日只能开动四五部机器,最后终因亏损严重而于1944年秋天停工。

  在经历了短暂的波折后,1948年,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公私合营,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以此为新起点,泊头火柴一路凯歌,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甄鸣岐介绍,合营后,公司针对管理混乱的局面进行了整顿,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确立了新厂规和劳动公约。对工作纪律、增产节约、请销假等都做了新规定。自此,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一度闲置的机器利用起来。“职工由1948年1月不足200人到1948年年底增至620人,并带动了厂外糊盒工近300人。火柴日产量由合营前的10箱增至47箱。”

  1948年4月,技术工人研制出了提取硫磺的新技术,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火柴的质量明显提高。

  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归属国有,成为全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早的企业之一,更名为河北省省营泊头火柴厂。从此,泊头火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企业活力慢慢地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5年,泊头火柴厂生产火柴90万件,实现利润466.4万元,比1984年增加21.45%;上缴利税369万元,比1984年增加27.24%。1986年,在全国火柴产大于销,各火柴厂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的形势下,泊头火柴仍然实现利润360多万元,达到全国同行业最好水平。

  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沧州推行招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作为当地较大企业,泊头火柴厂成为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试点。以此为契机,泊头火柴厂对生产设备做大规模更新改造,改进微机程控技术,应用高铝合金材料,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主要机台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产出低硫火柴、芳香火柴、宾馆火柴、防风防水火柴等新产品。

  随着一系列配套改革的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也慢慢变得好。泊头火柴厂承包后的第一个月,即1988年1月,火柴最高日产量达3026件。全年产量达到87.9万件,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565.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32万元,利润额达到432万元。

  1990年,泊头火柴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火柴产品形成系列,品种多样,其精致火柴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这一时期,火柴厂盖了20余栋宿舍楼,同时学校、医院、派出所等也一应俱全。

  20世纪90年代,泊头火柴厂的产量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和全国行业顶配水平。泊头火柴厂成为全省及省轻工系统利税大户,先后荣获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河北省优秀企业、省轻工厅排头兵厂、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企业等称号。泊头火柴,连年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并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

  1996年,被誉为世界火柴大王的瑞典火柴集团的代表来泊头火柴厂参观后,感慨道:“你们的生产设备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你们的管理很优秀,你们的产量最大,你们应是世界火柴大王。”

  “我十几岁时就开始糊火柴盒。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在糊盒儿,为的就是能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对于家住泊头的82岁老人王广义来说,到火柴厂领材料,回家手工贴火柴盒、装火柴,曾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时,家里弟兄多的,一般都是分工协作,有挥刷子刷糨糊的,有把纸折边成形的,有借助蜡模糊出方方正正盒底的。

  王广义家也不例外。等大家把所有工序都完成了,就拿到门外晾晒,把空火柴盒在方桌上立起,横向10个一排,共30排,用蓝色染纸扎绳包起来。然后,王广义把这些火柴盒放置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叠起若干层,用包袱皮扎起来,最后送火柴厂。“每糊100个火柴盒,加工费才5分钱。不过,一个人起早贪黑,一天可以糊1000个左右,有五六角钱的收入,可以维持简单生活了。”

  当时,泊头人几乎家家户户糊纸盒,堪称一景。随着厂里购入了机器,这样的手工加工才成为过去。而在包装设计上,泊头火柴也慢慢变得精美,出品了花卉、文物、戏剧人物等火柴盒图案,这些火柴盒也成了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在我的记忆里,泊头火柴曾是我最好的玩伴。”泊头市民张军说,“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玩具,当时得到一个带画的火柴盒,不亚于现在的孩子得到一件精美而珍贵的玩具。那时,我们玩拍火柴盒的游戏,就是把火柴盒印字的两个面剪下来,攒很多张后,叠在一起,放在地上,用手在旁边拍,翻过来几张就赢几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放开对火柴价格的控制,我国火柴业发展出现井喷,火柴市场经历了一个异常火爆的时期。随着火柴生产热,众多私人小火柴厂也快速地发展起来,为抢占市场,拼血本竞相降价。

  同时,随着方便、轻巧的打火机被消费者接受,火柴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许多老火柴厂在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火柴厂慢慢的出现倒闭潮。

  一连串大中火柴企业的倒闭,给泊头火柴留下了一些市场空间。泊头火柴“冷中取热”,在行业的寒冬中填补市场空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量指标仍然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但利润慢慢的开始下滑。1996年的利润由上年的566万元急降至225万元,1997年更是跌至33.2万元。

  危机重重下,1996年泊头火柴厂发生了质量事故,遭遇退货,公司出现30多万件的高额库存,市场丢失了约1/3,损失惨重。这是泊头火柴走向下坡路的开始。

  为缓解颓势,泊头火柴厂希望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做改造。1997年泊头火柴厂与瑞典火柴集团接洽商谈合资事宜,当时瑞典方面开出的合资条件是,出资7000万元控股70%。受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合资最终没有谈成。

  另一个尝试是兼并收购。1997年,为完善技术设备,泊头火柴厂分别以80万元和50万元,收购了安徽的安庆火柴厂和邢台的临西火柴厂,并注入部分资金,派出管理人员,很快启动生产。但由于市场持续恶化,打火机等替代产品越发普及,这次收购并没有令泊头火柴摆脱困境。

  此外,泊头火柴还尝试进行各种新产品转型,以及房地产转型开发和1998年的股份制改制,都未能使其在逆境中成功突围,最终未能改变泊头火柴厂的命运。

  2002年,火柴行业走入了最低谷。这一年冬季,泊头火柴厂停产三个多月,首次出现经营性亏损。

  泊头火柴的荣光止于2006年。这一年的11月,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公司停产。2010年4月6日,公司正式公开宣布破产。

  2012年9月,泊头火柴最后一批设备及库存在网上拍卖。至此,它走完了整整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