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

发表时间: 2024-12-24 来源:BOB体育手机APP下载

  197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一套贵金属纪念币。金币总共发行四枚,共同正面为国徽,背面图案分别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每枚币含纯金1/2盎司,成色91.6%(22K),直径27mm,面值400元,发行量70000套。

  现如今,我们再谈论这套新中国金银纪念币的开山之作时,就不能只谈这套金币,还要回首过去,谈论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斗志昂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谈论香港纪念金币的历史和北京名胜金章的发行,谈论英国金本位铸币对香港的影响,以及与我国铸币事业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一个冰与火激烈交融的时代。

  历史就是这样,看似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实际上很早就“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产生的条件不断在酝酿发展,直至水到而渠成,瓜熟而蒂落。

  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慢慢地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成套设备,急需大量外汇。当时我国外汇存底不足2亿美元,处于极度短缺状态。如何获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成为最紧要的问题。各个行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动脑筋,积极探赚取外汇资金的有效途径。

  当时中国黄金产量居世界前几位,而且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冻结黄金交易,严控黄金生产,也使库存黄金现货比较丰富。鉴于同时期国外发行金银纪念币获取外汇增加政府收入的经验,盘活国内黄金储备,研制金银纪念币并向国外销售,能成为一个现实的、合理的、可持续的黄金现汇转换路径。

  1977年,当时还归属财政部的印制管理局局长杨秉超亲赴英国考察,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带回了英国铸造的精制金银纪念币以及精制币的喷砂、镜面等基础工艺技术。当我国的造币从业者第一次看到国外精美的银币、先进的造币工艺,对比我国落后的硬币铸造技术时,会有怎样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5月,为了更好的提高硬币的浮雕水平,时任印制管理局科技处处长的朱纯德——也是我国熊猫金币的主要奠基人,联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在印制管理局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在北京举办了浮雕学习班。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前主任、著名雕塑大师郑可教授亲自讲解并指导学习班学员的浮雕制作。 除此以外还有国内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张松鹤,曾竹韶,滑田友等教授。学员是上海造币厂,上海印钞厂,北京印钞厂,四川东河钞票纸厂,四川东河印钞厂的工艺美术设计师,包括骆行沙、陈坚、罗永辉、孙奇龄等我们熟悉的中国第一代钱币设计师都在其中。经过两个多月正规的教学和训练,学员们的浮雕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为日后纪念币的浮雕制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6月,印制管理局向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下达了开展研制纪念币章的指示,要求按照世界先进工艺进行纪念币章的工艺技术探索,对纪念币的主题范围、材质、面额等做了具体实际的要求。同时,要求研制包含毛主席纪念堂主题的报样品。

  7月,上海造币厂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参考从英国带回来的精制金银纪念币,制作毛主席纪念堂银章。在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精制样章顺利制作完成。毛主席纪念堂银章正面为毛主席坐像,背面为毛主席纪念堂,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平底镜面浮雕喷砂”技术工艺。与英国纪念币进行仔细对比后,被称赞是“达到国际水平的纪念银章”。

  毛主席纪念堂银章的试制成功,验证了当时我国造币行业已经具备制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币章的技术能力,为新中国第一枚现代金银币的成功发行,奠定了工艺物质基础。

  接下来,探索金银币发行与外销渠道的任务,则由另外一个币章项目承担起来,即北京名胜纪念金章。但在谈这一个话题之前,先要讲讲香港发行纪念币的情况,因为它的发行和销售模式对北京名胜纪念金章,以及后来的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的铸造与发行,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该法案规定:停止铸造已流通一百五十年的基尼金币,铸造新金币“索维林”,并作为英国的货币单位标准。1盎司标准金(纯度为0.916的黄金)价值3.89325英镑。这是牛顿作为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精确计算出来的数值。1英镑索维林标准金币重量为7.988克,直径22.05毫米。

  1820年乔治四世时期,首铸面值为2英镑的索维林金币,成色22K,重量15.976克(2倍于1英镑重量),直径28.4毫米。2英镑索维林金币的铸造参数,成为时属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铸造金币的参照标准。

  1975年3月,港英政府宣布在香港将首次发行十四种特别纪念金币,组成一个套币系列。首枚金币是当年5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港纪念金币,面额1000元,并计划从1976年农历新年开始发行十二种生肖纪念币,每年一款,直至到1987年完。

  当时港英政府计划发行英女王伉俪访港纪念币和十二生肖纪念币,合共是十三种金币,但由于数字十三在西方文化中是不祥的关系,担心可能会影响到收藏家的兴趣,因此决定增加一种,合共十四种,而第十四种金币将会今后出现重大事件时才决定其纪念的事由(后来第十四枚金币是1986年英女王第二次访港纪念)。此外,港英政府还会专门为这十四枚金币设计一个精美的套币锦盒,出售给有意收藏整套金币的人士。

  1975年5月初,英国女王访港,港英政府发行纪念英女皇访港纪念金币,由英国伦敦皇家造币厂铸造。该纪念金币完全按照英国2英镑索维林金币的规格标准铸造,直径28.4毫米,重量15.976克,成色22K,面值1000元。此后香港所铸之纪念金币,均遵循此标准。

  英女王访港纪念金币分为精制和普制两种,图案相同。精制币发行量5000枚,售价1500元港币,普制币发行量15000枚,售价1000元港币,均为香港法定货币,具有法偿性,可按面值等值流通及支付公私债务。

  1976年农历新年前夕,港英政府发行首枚生肖金币——1976龙年生肖纪念金币。金币面值和规格同英女王访港保持一致,也分为精制币和普制币。精制币发行量为10000枚,售价1500元港币,普制币为20000枚,售价1000元港币。1976龙年纪念金币仍为香港法定货币,可按面值等值流通。

  在接下来的1977年、1978年、1979年,港英政府按计划每年农历新年之前依次发行了蛇、马、羊生肖纪念金币。除图案变化外,金币面值、规格、发行量、售价均同龙年金币保持一致,亦为香港法定货币,可按面值等值流通。

  一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发行的金币,受到宗主国的影响很深,金币重量、成色、直径等按照英国2英镑索维林金币铸造。

  二是作为最早建立金本位制度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金币在英国流通货币中的主币地位,也深刻地影响香港1970年代的金币的发行。当时香港发行的金币不仅仅用于纪念,也是具有法偿性的流通货币,按面值等值流通。

  三是因为发行的金币是流通货币,所以金币面值必须要大于自身黄金的价值,属于不足值的“劣币”,并以政府信用做担保,以使不足值货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

  1975年英女王访港纪念金币含纯金0.4708盎司,按照当时的金价,折合港币约370元左右,而金币面值是1000元港币,远大于所含的黄金价值。随后发行的生肖纪念金币亦是如此。

  在香港所发行金币中,精制金币按照面值1000元溢价50%销售,销售价格为1500元港币。普制金币则直接按照面值1000元作为发行价销售,其实质就是纸币和金币的按面值等值兑换,这也从另外一方面确认香港纪念金币的流通性和法偿性。

  这样一个特点,与现代金银币中面值远低于贵金属价值的理念相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对金银币在货币流通中的定位不同所造成的。现代金银币重在纪念,不属于流通货币,鼓励收藏与存储。人为设置成面值远低于贵金属价值的超足值货币,能很好抑制金银币的流通与规避法偿风险。

  以上简要叙述了香港早期发行纪念金币的历史,并略显繁琐地详细列明各类数据,说明香港金币的特点。是因为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由于要通过香港对外发行与销售金币,即将发行的北京名胜金章和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的规格设置和价格定位,明显借鉴了香港金币,很多地方如重量、成色、直径甚至定价等都有香港金币的影子。

  我国在文革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来我国访问的外籍人士也日益增多。很多外商都有收藏不同国家纪念币的习惯,会经常询问相关外事部门是否有可供购买的纪念币。问的人多了,铸造纪念币作为外事活动礼品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方面能满足外籍人士的收藏需求,另一方面亦能获取当时急需的外汇。

  1978年4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香港宝生银行以及研究国外金银流通纪念币的专家等9人开会研讨纪念币的问题,其中的一个议题是:外宾到中国访问都希望带回中国的纪念币,为此非常需要有纪念币作为外事活动的礼品。宝生银行还介绍了香港纪念币的相关情况。鉴于当时国家尚有“人民币不能出口”的规定,会议决定先做纪念章,题材选用北京风景。考虑到香港金币市场刚刚起步,宝生银行提出了首次发行的金币(章)数量不宜太大,应“以少为贵、以稀为贵”等意见。

  1978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正式向上海造币厂下达了试制北京名胜金章的任务。经过半年左右的研制,新中国第一套金质纪念章——“北京名胜”在上海造币厂问世。

  当人民银行决定首次在香港尝试发行北京名胜纪念金章时,曾就代理经销商的问题同中国银行商议,中行推荐了香港宝生银行代理经销。因为宝生银行是香港中行集团成员,一向有“黄金银行”的美誉,在香港和国际黄金市场占有相当的位置,而且又是香港金银贸易场的会员,也是金银贸易场标准金条集团成员。宝生银行一直经营黄金、白金、白银的贸易,并自己设有工厂熔炼金砖、银条等,对产品严控成色标准和质量。宝生银行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无论是同行业还是市民都乐于和它打交道,是代理经销国内金币(章)的最佳选择。

  1979年1月20日,农历羊年春节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委托香港宝生银行为香港地区的总经销,在香港地区首次发售北京名胜纪念金章。金章一套4枚,共同正面图案为华表,背面图案分别为长城、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和颐和园。每枚含纯金1/2盎司,成色22K,直径27毫米,数量1500枚。单枚售价1100港元,套币售价4400港元,可单枚购买亦可成套购买。

  由于发售数量有限,且金章从上海造币厂运至香港需要一些时间,当时宝生银行在发售时,并没有即时交付实物,顾客需付全款后获得一张领取证,待金章运抵香港后,按照先来先得的原则,凭证领取。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挡香港市民的认购热情,概因北京名胜纪念金章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金章,且数量稀少之故。在发售前一天晚上,市民已在宝生银行门前排起长队。第二天一开门,1500套金章在几个小时内便销售一空。由于市场反应热烈,求购者众,其价格在短短数月即上涨到8000元左右。

  北京名胜纪念金章无标注面额,虽与香港当年发行的羊年金币同为22K金,却含纯金0.5盎司,发行量只有1500枚,相比羊年普制金币量更小、单枚所含黄金重量更高,故定价稍高,每枚价格1100元,金章一套4枚共计4400元。

  北京名胜金章在极短的时间内的快速升值,使得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在海外市场树立了极高美誉度,为建国30周年金币的成功发行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也增强了发行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的信心。

  如果说,毛主席纪念堂银章的试制,为中国现代金银币的工艺技术进行了一次实战化的演练,那么北京名胜金章的成功发售,则为中国现代金银币的海外发行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两枚纪念章的尝试,标志着中国发行现代金银纪念币的条件已经成熟。

  197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经国务院授权批准,人民银行决定发行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的设计采用征稿的形式,除发动造币厂系统内部设计人员积极投稿外,还通过上海有关专业单位在一些范围内向美术界人士征稿。后来,一共收到设计图稿30余套,题材相当泛,有体现大治之年的,有祝愿国家富强的,有反映社会安定团结的,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及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等。经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后,初步选定10种图案制作成石膏型,然后再制模打出铜质样品,报上级领导审批。

  最后选定了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币厂两家单位设计人员设计的广场上的4座标志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以体现在中国领导下,全国人民前赴后继,创建了新中国,并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题。在构图设计上,选取了建筑静物为画面主题素材,强调了构图的简练、清晰,整体给人以一种沉静、庄严、肃穆的感觉。

  从设计图稿来看,最开始设计背面的面值是300元,有相关主题文字。正面有两种方案,一种底部有花卉纹饰,一种没有。并按照面值300元的方案铸造了呈样币。但是在正式发行时,背面的面值变为400元,无主题文字,正面则选用无花卉纹饰的方案。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金币正式在香港发行,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金币。纪念币一套四枚,图案正面是国徽,背面分别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面额400元,规格27毫米,成色91.6%,重量为1/2盎司、质量为精制,发行量7万套,在香港地区销售3万套,销售价格7800元港币,由宝生银行总代理。

  7800元的销售价格,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当时一个香港普通工人超过半年的工资收入。年初北京名胜纪念金章因为设计精美,铸造量少,在发售后,价格急剧攀升,到9月份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发行时,市场价已逾8000元,但也只是有价无市,一章难求,投资收益极高。有了北京名胜金章的珠玉在前,建国30周年的发行信息一经香港主要媒体发布后,便引起了市场轰动,即便发售价格如此之高,香港市民依然热切申购。

  为满足广大市民购买建国纪念金币的迫切愿望,宝生银行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办法发放认购表,若认购数量超越发售数量,需请香港政府认可的律师、会计师公开摇号,将摇中的号码在香港各大报刊上公布,凡认购表的号码能与摇出的号码相合,即可凭认购表到宝生银行购买一套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认购表限量发放,每人每次限领1张。

  1979年9月3日上午,宝生银行原本9点半开始营业,但因有市民凌晨4点便在银行门口排队,天亮时,排队人数已逾千人,宝生银行临时决定将派发时间提前至9点。随着排队人群激增,人龙慢慢地从营业大厅排到街上。宝生银行地处港岛中区,繁华闹市地带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顿时秩序混乱。在这种紧急状况下,不得不请求香港警署出面维持秩序,以解燃眉之急。警署接到告急后,立即派出几十名警察来到现场,用铁马围挡,疏导人群,这才把秩序稳定下来。当时的场面颇为壮观,市民购买中国金币高潮达到巅峰,有的媒体评论,这是香港开埠以来少见的现象。

  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的直径、重量、成色乃至每套的枚数均和北京名胜纪念金章保持一致,甚至连设计风格别也别无二致。在9月建国30周年金币发行时,北京名胜金章的价格已达8000港元有余。作为价格参考,建国金币依据市场需求定价7800港元。

  从设计图稿看,建国30周年金币原本面值300元。概因参考香港纪念金币面值1000元港币,再按照香港对人民币汇率0.3的比率简单折算而成。那为何发行时面值变为400元呢?一种合理解释是根据预先确定的售价,反过来参照香港纪念金币面值与售价1.5倍的比价关系确定面值。

  香港发行的纪念金币是不足值货币,即面值远大于所含黄金价值。所以香港金币的销售定价亦非按照现在的以所含黄金价值作为定价依据,而是以面值为基准,精制金币溢价50%销售,普制金币按照面值等值兑换。

  建国金币为精制币,含纯金1/2盎司。按照1979年9月13日金价334美元/盎司折算,单枚黄金价值仅为255块钱,远低于面值400元。四枚售价7800港元,折合人民币2348元,约为面值1600元的1.5倍,即销售价格比面值溢价50%。同香港精制金币定价逻辑完全一致。

  这种定价逻辑很好解释了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金币为何面值是400元这个奇怪的数字。此后发行的中国出土文物一组,象尊1盎司金币800元、犀尊400元的面值亦是遵循此原则。

  这两种情况与现在的金银纪念币发行理念完全相左。现代金银币的面值是远低于所含贵金属价值,市场定价根据所含金银价值做适当溢价。在2001年,我国现代金银币面额调整的时候,还特意考虑4的特殊社会心理,把原本应为400元面值的1盎司金币设为500元,而其他规格的金币却是按照400元/盎司进行面值设置,譬如1/2盎司金币面值200元,1/4盎司金币面值100元等。目的则是尽可能的避免4字在金银币面上出现。

  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的发行量,从当年报纸刊登的发行信息来看,确实是计划发行7万套。作为对比,北京名胜纪念章却只有区区1500套。7万套的发行量和7800港元的发行价,对于单一项目而言,如今看都是天量,更遑论还是上世纪经济不发达的七十年代。

  为何会计划发行如此巨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北京名胜纪念金章的市场行情报价的过快上涨,造成了一种不理性的市场氛围,香港市民普遍对当时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金币抱有极高的心理预期。其二,当时很多市民踊跃申购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也怀有一种爱国情愫。很多非金银币收藏者的香港市民、海外华侨同胞都争相购买这套极具纪念意义的金币。其三,1979年黄金市场处于多年不遇的加速上涨期,年初金价还200多美元/盎司,到了年底最高冲到500美元/盎司。金价的快速上涨,加剧了金币市场不理性行为。

  在这种高涨的需求氛围烘托下,发售方也缺乏对市场客观理性的认识,乐观地定出7万套的历史天量。根据曾任香港长城硬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赵燕生老师推测说,这套币虽然铸造了7万套,但是投放市场的只有一半,其余皆回收国库。再加之1980年代初金价持续处于高位,被回收熔毁的亦非少数,粗略估计现存的数量可能不足2万套。

  现在回过头看一下,北京名胜金章之所以能大面积上涨,最重要的原因是发行量少、发行价低,所以才能在短期价格翻了一倍。而建国30周年金币发行量是北京名胜金章的46倍,初始发行价又几乎翻了一倍。在这种量大价高的客观现实下,当激情的潮水退却,非理性的泡沫破裂,这套币给投资者带来的是一抹苦涩。时隔45年,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依然在金价附近徘徊,大概4万块钱一套,折合4.4万元港币。

  若按照1979年2348元人民币的初始发行价计算,粗略根据内地货币100倍的贬值程度估算,现在这套币要23万才勉强赶上通货膨胀速度。若按照当时内地城镇30元/月的平均薪资,2348元相当于6年半的工资收入。按照2024年城镇平均3500元/月的工资收入折算,1979年的2348元相当于现在的27万元。

  因这套币只在香港及海外地区销售,根据当时7800元港币的发行价,对比当时香港一般工人1500港币的月工资收入,再根据现在香港工人工资大概22000元港币/月粗略折算,7800元相当于现在的11.44万元港币。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价格估算,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经过45年的沉淀分散,终被证明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但这仅仅是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判断而言。从更加宏大广阔的视角来看,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是新中国金银纪念币发行的开山之作,它的发行和销售,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海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按市场化规律运作,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先走出去,最早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锋。

  在它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鲜明的思想印记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虽然当时的金币设计简单,甚至有些单调,但其中寄予的挚热心灵与单纯情感却显得弥足珍贵,显示了中国现代钱币文化在它刚刚诞生之初素朴和昂扬的美,和特定时代心理息息相通。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局”,全套造币机械系从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订购,并延聘洋人技师。三年之后,该局投产,初铸共有五等币值之光绪元宝系列,始开中国官铸机制银圆之先河。

  公元1977年,中国造币人又以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之精制银币为范,始铸新中国现代银章,并于两年后,参考香港金币之规制,铸造发行新中国首枚纪念金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在造币行业中,首尾百年“草蛇灰线,绵延千里”,竟有如此冥冥注定之天意。同样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清廷失败了,而新中国,却摸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石头,成功开辟了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的新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