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剪纸非遗传承人赵美玲——黄河银剪 红纸丹心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黄河岸边,有这样一座特别的博物馆:它面积不大,却有多部史诗般的艺术著作;它装饰并不奢华,却挂着自治区级、市级多个教育基地的牌子;它的地段并不富贵,但却迎候过来自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的观赏团。
这座博物馆的主人赵美玲是内蒙古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因为爱剪大幅剪纸著作被人们赠送了一个外号“赵大剪”。赵美玲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自己的博物馆命名为“内蒙古赵大剪村庄记事剪纸艺术博物馆”。
“赵大剪”多大的著作都敢剪:先剪100多米的《农人纪事图》,又应战千米的《上下五千年》。近两年,她放下其他的活,专注创造了《百年党史》。“我从小听姑姑和外婆讲为公民打天下的故事。”赵美玲说,“她们教会了我剪纸,我要把她们对党的爱情,浓缩到剪纸艺术里。”
记者来到坐落东海心村的赵美玲的剪纸艺术博物馆。一走入博物馆,似乎进入了赤色的海洋。博物馆的墙上挂着赵美玲的剪纸著作,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仍是她为建党100周年创造的《百年党史》。
这部著作由100幅剪纸组成,记录了从1921年至今我国百年间的历史事情,从一大到开国大典、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在馆内,记者看到,100幅装裱精巧的剪纸顺次摆开,总长度有近200米,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徜徉其间,我国百年风华呈现在眼前,旅游结束,心境久久难以停息。
赵美玲说,她很早就有为建党100周年创造剪纸的主意了。2019年5月,她开端着手预备:挑选事情、确认主题、规划图画、制作草稿……这对一位65岁的白叟来说殊为不易。创造这样一部庞大的著作,需要对党史常识有深化的研讨和充沛的了解。赵美玲学历不高,也不太会运用网络查找,在挑选事情的时分犯了难。
“难度大的便是这100幅图欠好定,我愁这100幅图究竟剪哪些事情。”鄂尔多斯党校在村里扶贫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这件事,深受感动。他们随即整理了翔实的材料,送到赵美玲的博物馆,并派来专家学者供给辅导。当地组织部的同志也经常来为赵美玲供给协助,帮她确认主题、校正案牍,处理创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终究,在当地政府的支撑和赵美玲团队的合作下,这部鸿篇巨制总算呈现在世人眼前。
赵美玲的姑姑和外婆当年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剪纸高手。在家人的影响下,赵美玲从小就开端有用学习剪纸技艺。她第一次知道剪纸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一个老渔民。“他看到我的剪纸后,跟我说,‘赵美玲,你可不要把这个埋没了,好好剪,这叫非遗。’”提起这位白叟,赵美玲至今依旧感慨万千,“我永久记住这句话。”
赵美玲的剪纸与他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大”,篇幅巨大,叙事庞大,立意远大。赵美玲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剪纸的特色:“如果说他人的剪纸是写日记,我这个便是写小说。”2008年2月,赵美玲完成了由28种运动、527名运动员组成的8米长、1.6米宽的《我国好运图》。随后,她又陆续完成了《农人纪事图》、开工了《上下五千年》等巨幅著作,著作的规划不断提高。
这种规划巨大的剪纸,创造进程异乎寻常。“首先要收集整理故事,比方《农人纪事图》,上面的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这样的一个进程就等于写一部小说。”选取了适宜的故事,赵美玲还要手绘每一部分的构图,“要想做好剪纸,先得是个好画家。”每次绘图,赵美玲都亲力亲为,她年岁大了,绘图时都戴着老花镜,贴在纸面上,一点一点详尽地绘画。“现在的剪纸著作里边许多物品都是曾经没有的,这些图画都要我自己来规划。”绘图完成了,下一步便是取舍,赵美玲说,这种大幅的剪纸著作,用剪刀很不便利,她运用的是一种自己首创的特别刻刀,“这个对方法的要求更高,一不小心出错了,整幅著作就全毁了。”
巨幅剪纸,要求创造者不但要有高明的技艺,更要有统筹大局的眼光。刚刚创造这种著作时,赵美玲也走过不少弯路:画面呈现重复、全体作用不协调、叙事不连贯等。现在,通过几部著作的历练,她和团队现已可彻底驾御这种规划的创造。“现在不但是我,我手底下的这些学生,包含我家里的后辈,都成了规划师。”
从传统的属相图画,到各种人物肖像,赵美玲的著作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给人以很强的沉溺感。有一位白叟观赏完赵美玲的博物馆后,惊叹道,“感觉就像看了一场电影。”
在赵美玲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幅两米高的剪纸,上面是我国古代武将——关羽。记者看出,这幅著作和赵美玲的其他著作不甚相同,许多细节并非传统剪纸的表现方式,而是学习了动漫和游戏著作中人物形象的元素。赵美玲和记者说,这是她的一名年青学生创造的。“我们的剪纸图画也不能原封不动,看到美观的图画,也要学习过来。在这一块,年青人做的比我好多了。”现在在赵美玲的带领下,渐渐的变多的年青人参加到剪纸的传承工作中,并往这项陈旧的技艺中参加越来越多赋有生机的内容。
此外,赵美玲还立异了剪纸的装裱。在她的博物馆中,剪纸除了传统的卷轴、相框、硬纸板以外,还有一种特别的竹木原料的载体,看上去就像蒸包子的笼屉,又像传统的箬笠。这种载体合作剪纸上极具村庄颜色的图画,显得浑然天成,相辅相成。
赵美玲和记者说,这座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最开端是她一家人节衣缩食自费盖起来的,后来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状况,划拨了专项资金。现在这座博物馆,既是各地游客观赏剪纸艺术著作的场所,又是赵美玲和团队的工作室,也是赵美玲教授剪纸技能的教室。
博物馆建起来今后,这个小渔村逐步热烈起来,各地的游客渐渐的变多。跟着博物馆名望渐渐的变大,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赏识我国剪纸艺术的魅力。“许多外国游客都惊叹,我用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剪出这么精巧的图画。有一个外国游客还来看我的纸上是不是提早画了图画。我告知他,这些图画都在我的脑袋里装着呢。”赵美玲记住,有一年招待台湾的学生观赏,“一个台湾学生跟我说,台湾也有人在做剪纸艺术。这让他真实感受到两岸文明是同根同源的。”
不求名、不求利,为更多人传达非遗的魅力,便是赵美玲仅有的寻求。谈到未来的方案,赵美玲坦言,“仍是想闹个更大的博物馆。”有一次,在和自己的学生沟通的进程中,她触摸到了网络直播这一前言方式。所以,本年65岁的赵美玲自费购买了手机支架、补光灯、麦克风等设备,搞起了网络直播。
在名为“赵大剪”的直播间里,记者看到,赵美玲正为网友现场展现剪纸技能和她的著作,与网友们活跃互动,直播间的人数从最开端的几十人到了现在的几百人上千人,她也积累了一批忠诚粉丝,“有几个朋友每天都来,我都认得他们。不但是老年人来看,还有些个年青人也总来看我直播。”
不仅是网络直播,关于VR技能,赵美玲也有着稠密的爱好,她说,“我想今后把博物馆开到网上,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我的剪纸。”(记者 丁志军 翟钦奇)